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姑妄言》中许多人物的原型来自于《醒世姻缘传》。《姑妄言》中的昌氏;铁化、宦萼、贾文物、童自大:火氏、铁氏、侯氏、畜氏;魏如豹等人物的原型分别来自于《醒世姻缘传》中的程氏、狄希陈、薛素姐与吴推官。  相似文献   

2.
梦与文学的糅合是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卡夫卡的小说实现了梦与现实的融合,而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梦则是复调的对照;文章以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为例,通过对梦的解析,对两位大师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作以比较,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民国言情小说是中国社会因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反映,是社会现代化的实证文本。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以平民的视角展示生活世相;走向现代的小说艺术形式探索。  相似文献   

4.
曹文轩以悲悯的人文关怀及优雅的创作意境响彻文坛,其儿童文学语言风格富有特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以曹文轩的儿童小说《草房子》中的语言为例,以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为工具,将文学评论和语言学的理论相互结合,进行了一次对儿童文学小说中语言特色的研究探索,以期为文学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反成长视角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该小说没有沿袭传统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从迷惘反叛-幻灭崩溃-回归迷惘的环形叙事模式;通过对该小说反成长叙事模式的研究,深化对小说中的反成长叙事模式内涵的理解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索,揭露了堕落腐化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困惑与痛苦,展现青少年成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米歇尔·布托尔,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其作品《变》获得勒诺多奖。笔者从该小说对传统小说沿袭与革新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欣赏二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他称之为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借以音乐的多声部形容复调小说中的多个声音的共现是巴赫金小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单声部小说,人物思想成为其描述的重点,人物的语言与作者的语言具有同等的价值,他们互不融合且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8.
《新增才子九云记》是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汶波文库发现的一本"白话"汉文抄本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传至中国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它不仅有神话小说的离奇,而且有演义小说的激荡。尽管学术界评论其多有抄袭成分,但是它在叙事上还是力求创新的。而且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专写男女恋情的叙事结构,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多种叙事方法。又通过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主要参照物来进行探析,力图廓清这本见藏韩国的珍本小说的叙事艺术,定位其在小说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10.
爱伦·坡的哥特小说《黑猫》和《泄密的心》在继承了英国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坡的小说中,由于叙事视角的变化,使作品在更多的层面上呈现出情节的丰富和人物的多变;对纠缠于极端矛盾中的人物内心的深层挖掘,又使作品专注于对心理状态和心智之间的相互转变的探索;在达到一种"效果或印象的统一"的同时,更使作品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11.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涵盖戏剧、小说、诗歌和童话。《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辞藻华丽,意象新颖。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结构,以此来探索王尔德的创作动机以及其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张公善 《职大学报》2012,(5):32-34,7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李汝珍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特定历史时期,西方社会已经完成产业革命,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的社会内部矛盾重重,正走向崩溃的边缘。李汝珍面对逐渐没落的社会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解放之路,《镜花缘》这部有着深刻社会文化内涵的小说集中体现了李汝珍的精神探索过程。其对个体生存价值和社会出路的追求与探寻,在作品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展现出来:1.唐敖对自我灵魂归宿的探寻;2.寻父主题;3.李汝珍对理想世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采用心理分析创作是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其小说能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潜意识来刻画人物、阐释人性。被视为张爱玲心理分析代表作的《金锁记》则将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和破坏性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异化内因在于其情欲、金钱欲逐步抗争、异化,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全面剥落,可细析为情欲的异化、金钱欲的异化、人性的全面异化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人生存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艾丽丝·沃克的《梅丽迪安》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带给人们的伤害。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通过比较分析,探索小说中体现的个人创伤,集体创伤以及创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问世在美国长篇小说界引起了一阵轰动,为霍桑带来了非常多的荣誉。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主义色彩,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对每一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构想,将小说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以及性格等精神层面的元素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性,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从这部小说的题目可以看出,小说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标志象征着一种耻辱与罪恶,这样的情节设置以及语言文字的描述使这部小说的文学色彩更加浓烈。本文就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美国长篇小说《红字》展开了一系列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它代表了《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小"人物,作者能够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之间毫不雷同,各有千秋,主要是娴熟地运用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通过对人物言和行,小说细节、矛盾冲突事件的描写,来塑造人物。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小说中各种小人物,使小说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主要人物可看作是分别代表不同情感的符号,而这些符号本身的特点及不同情感的符号的符号化过程,则揭示了小说的表层结构及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伊恩·麦克尤恩在其著名小说《赎罪》中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技巧,展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作家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指涉,凸显小说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小说创作过程的自我揭露,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元小说技巧的应用赋予了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境遇,是当前文学写作、文学批评乃至整个人文建设困境的一个保守性状况的缩影。对小说文本的批评反映了现代派的孤执心态,对电视剧版的批评则凸显了一种保守的受众心态。以小说文本来评判电视剧,不如各取标准将其并置并评;在剧本与文本的对比分析中,进而指出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对青春的教化精神,这种精神折射出文艺作品作为教化载体,对其评论需要建立起一种聚焦于个体成长的历程和因素分析的小说分析方式。这种以青春教化为核心的精神,也是一种新教育学的核心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