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村谦三是中日复交前积极主张发展对华关系、为两国关系正常化身体力行而建功甚巨的日本保守政治家,然构成其对外行为的精神基础的则为中国对于日本国家利益的增进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认识,也正是这个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对外观,从根本上制约了松村对华政策构想的性质和射程。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是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不承认新中国,与华对抗,但保持贸易往来;与新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基于共同反对苏联扩张、越南霸权主义的立场而合作;对华友好,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低调处理人权问题,大力开展以经贸为基础的合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具有三个特点:深受美国对华政策影响;自由党对华政策相对保守而工党对华政策相对积极;经贸关系在澳中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58年,在岸信介内阁时期,由于日本政府推行反华政策,导致中日关系全面中断,并在历史上留下恶劣影响。本文拟对岸信介政府的对华政策加以剖析,以澄清历史真相,辨明历史是非。一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在日本战后历届内阁中,以反华最烈著称。岸信介之所以推行反华政策,主要是由日本垄断资本的意向决定的。另外,复杂的国际形势也给日本对华政策以深刻影响。战后,美国给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然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5.
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少日本学者在中国史研究中表现出了露骨的侵华图谋,他们极力在中国史研究中寻找侵略中国的理论根据,将日本对华侵略合理化、合法化,为侵华献计献策。此类所谓的“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事实上已经堕落为侵华的史学。这些都在日本“支那史”、“东洋史”研究的主要人物,如内藤湖南、白鸟库吉、桑原骘藏、服部宇之吉、矢野仁一、有高岩、秋泽修二等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其中内藤湖南的“内藤史学”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6.
王金林著《简明日本古代史》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系统研究日本古代史的第一部专著。过去因资料匮乏,国内对于日本古代史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本书作者知难而上,进行了长期的史料发掘工作,书中材料所及,从古老的六国史到历朝的官方政治、法律文书;从中国《二十四史》、朝鲜的《三国史记》到《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人撰写的文学、哲学、科技书籍到《读卖新闻》、《朝日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957年到1971年,日本在联合国中先后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的“暂缓搁置”、“重要事项”、“逆重要事项”等决议案,企图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代表权问题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要日本对华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第二章第二节,在叙述相持阶段日本对华政策时,用黑体字引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的一段话,又在小字部分引近卫声明的其他内容及其他资料,说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不少学生对这几段资料容易产生疑问,有的是弄不清有几次近卫对华声明,有的认为几次近卫声明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弄不清其中的差别。而且,有一些复习资料也笼统地称“近卫声明”,容易在学生中引起误解。实际上,日本1938年前后的对华方针有较大的改变,并通过几次对华声明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使美国面临着新的外交选择。在美苏冷战阴云的笼罩下,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后,被迫改变在中国内战中所采取的“介入政策”,试图从中国事务中“脱身”,同时寄希望于离间中苏关系,从而在对华关系中居于主动地位。但是,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使美国对华政策的“尘埃”最终落定,并促使其下决心用武力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1.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爱国历史学家,在民族存亡绝继的抗战时期,缪凤林潜心于日本史的研究,目的在于激励国人抗战,抵抗外来侵略。为此缪凤林的日本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日本古代历史之虚伪,以打击敌人的民族自信;二是探索日本军国主义的渊源,揭露日本人的侵略本质,以警醒国人,并指出在侵略面前,中国人民只有抗战,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3.
从英改善对华关系看香港前景金仁芳去年10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对英国的访问,标志着中英两国关系相持阶段的结束,开始走向稳步改善的新阶段。而英国对香港政策是从属于对华政策的。这表明英国对香港的政策有了转变。从英国政府方面的原因看,一是由于英国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天羽声明》是三十年代前期日本对华政策的重要表现,是当时中日关系和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出笼,对后来日本在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提出的侵略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力图搜集、利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文献及有关资料,弄清《天羽声明》的来龙去脉,并分析其实质及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傅斯年、金毓黻、冯家升等人掀起了对中国东北史研究的热潮,他们的论著均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本文以近代日本史家的东北史研究作为学术背景,重点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研究东北史的动机、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内容,勾勒抗战时期思想文化史中被忽略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明代无名氏著的《浪史》,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记云:“存,日本传抄本。啸风轩刊大字本。书名《巧姻缘》,半时九行,行二十一字。日本千叶掬香藏啸风轩刊小本,书名《浪史奇观》。清末《京报》房印活字本,书名《梅梦缘》,上海书局排印本。”日本按本的四十回《浪史》,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后有跋亦署“又玄子”。我们所见的《浪史》则为抄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前面的《浪史·序》署“又玄子题”。次有“凡例四则”,版心书“奚疑斋”。正文前也题“风月轩又玄子著”,无目录,四卷四十回。实于《京报》第一至第二十四期(1897.8—1898. 6)刊出。《浪史》演元代至洛间钱塘“浪子”梅素先事。属明  相似文献   

18.
抵制日货运动是民初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广大民众参与外交、反对日本侵华的一个重要方式。持续不断的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进而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的走向:它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侵华手段上向温和的方向发展,也牵制了日本对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的参与和支持,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局的变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从列强的联合阵营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联合干涉,日本也因此加紧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对中国革命阵营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日本史学会举办的日本史人物评价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4日至10日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日本史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16篇,涉及日本历史各个时期的十五个人物。这些人物大多是目前国内研究较少或尚未有过研究的重要人物。天津人民出版社将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出版《日本历史人物论文集》一书。这次会议还讨论了编写《日本历史辞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日本帝国武力崛起的过程中,"东洋史学"应运而生,兼具国策性与学术性.其奠基者白鸟库吉、内藤湖南等著书立说、提交研究报告,影响深远."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学者反省战前的研究,与"皇国史观""国策史学"划清界限,开始新的探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成为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东亚史的探索出现新趋势,东亚世界论受到普遍重视.进入21世纪,国际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日本东亚史研究与时俱进,新论迭出,成果累累.检讨日本东亚史研究的轨迹,对思考东方外交史或东亚外交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