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航  马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34-135
清末民初小说众多,多反映社会生活之作。小说创作甚至完全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场景,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塾师生活的场景也有,而且内容较多。小说中涉及了塾师的教学生活、社会形象、社会地位、日常生活、婚姻、人生价值等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社会的塾师开始,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除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外,还积极担当乡贤角色,承担公共服务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乡村教师在承续传统塾师乡贤角色的基本内核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下因时而变,不断延展其乡贤角色的意涵.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演进的历史爬梳,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认知,以史为鉴,守正创新,形塑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4.
杨玉军 《教育评论》2014,(4):153-156
蒲松龄既是文言短篇小说大师,又是乡村塾师,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深刻体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批勤勉敬业、爱惜人才、循循善教的乡村塾师形象,展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共早期暴动结果受到了革命动员的影响。赣南、闽西早期暴动中,就革命动员的策略、核心力量和动员途径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革命动员未能成功嵌入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其动员效果是有限的。这表明,革命在乡村中的深入是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时期,塾师与东家的关系是多重而复杂的,除了雇佣关系外,还夹杂着师徒、姻亲、同族、朋友、官民等关系。塾师与主人通过饮酒作乐而增加情谊,通过相互的经济帮助而加深情感。塾师在帮主人解决文字工作,出谋划策,协助主人办理家庭内外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地融入主家,使自己的宾客角色逐渐削弱,最终使宾主之间和谐融洽,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改良主要从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内容、塾师、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展开,而其核心在于塾师的改良。本文对塾师在历史长河中的辛苦劳动及其积极的历史作用给予肯定,对塾师在私塾的近(现)代化改良中消极性的历史嬗变进行了分析,以此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教育史的改良历程。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塾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一个时代底层知识分子的命运特征。今天,我们探讨他们职业的存在状况,对今天认识乡村教师这一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代和近代的乡村塾师是乡村教师的先驱,在那个时代,他们是乡村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9.
申国昌 《教育研究》2012,(6):123-128
明清塾师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他们在接受生存挑战的艰难生活境遇中承载着为无数城乡幼童发蒙、为乡民义务服务以及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明清塾师既是一个处于文化教育领域底层而发挥着巨大文化教育作用的阶层,也是一个生活落魄、穷困潦倒的群体。塾师的入职活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业余活动呈现了明清私学教育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0.
田正平 《教育研究》2021,42(4):82-102
浙南乡村塾师刘绍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动时期,努力阅读各类报刊、主动与维新派人士交往,了解国内外大势,激发了他的国族意识,改变了传统塾师“升斗馆谷以糊口”的观念,自觉地把培养人才与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在繁重的坐馆课读之余,广泛阅读各类新学书籍,改变知识结构,走出封闭的乡村,开阔视野,实现了从塾师向教师的华丽转身.从服务一乡一邑,到服务一县一区,在改革传统教育、推进新式教育的过程中,刘绍宽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家的地位提升.辛亥革命后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孔孟学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并面临着被消解的威胁.此时的教育家刘绍宽,关注的重心从国家存亡的层面转而为中国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存废的层面.他怀着深深的不安与无奈远离教育改革的现场,回归故里,甚至试图通过恢复私塾式教学,“为后进造就几人”.乡村塾师刘绍宽30年间的人生轨迹,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大变革时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陈染以先锋姿态创作出《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作品,其内容被一些批评家认为具有"个人化"、"私人化"性质,其写作被称为"女主主义写作",作品被认作是"私小说"。在陈染及其代表作《私人生活》面临经典化的当下,不同的当代文学史对于陈染及其创作的命名并未取得一致,但其创作的"私人"性质基本上得到了确认。论文试图以90年代对陈染及当时与其写作具有相似性的林白等人创作的评论为出发点,从"私人性"的获得、"私人化"产生的异议、"个人化"的消解与"私人化"仿制等方面来探讨批评家们在90年代对于陈染等写作的不同定位及在市场化环境下"私人"性质的建立与消解。  相似文献   

12.
How does one develop a writing‐tutoring course which will prepare students to tutor their college peers? What do students preparing as peer tutors in a college writing and learning centr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tutor competently other students of multicultural, multiracial and multilinguistic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3.
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在学期间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也是博士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写好博士论文的前提条件是做好写作的基础性工作.对文科博士生来说,首先做到博览群书,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突出特长.其次,选题时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来选题、以是否值得研究为标准来选题、在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来选题、结合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在研项目来选题等.最后,运筹帷幄,做好铺垫,包括刻苦研读,撰写文献述评、谋篇布局,草拟目录章节、提纲挈领,整理开题报告等.  相似文献   

14.
扬雄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矫枉过正的偏激之辞,是文学取消主义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这是对扬雄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对"雕虫"的错误理解,"雕虫"当读为"雕彤",是"雕饰"意思,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学写虫书"。基于此,扬雄这句话的本意是反对过度的文饰,提倡文与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研究生的招生、选题、学位论文的指导、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导师个人与研究生的关系处理等研究生培养若干环节中导师工作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陈染的《私人生活》属于个体化的写作是已经确认的事实,但它并非就是一个独白的封闭自足的文本。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它进行阐释,可以发掘《私人生活》另一种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某高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届毕业生论文选题方向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学科课时量、学科课程难易程度、学科深造前景、相关任课教师和论文撰写时间等,并提出了重新确立毕业论文的地位,提高指导教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历时20余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成绩喜人,另一方面又有舍本逐末、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等弊病.文章试图归结当前语文教改的误区并剖析其原因,从而寻求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地市电大教师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地市电大教师已由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这种转变,除了教师学业有专,还必须做到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设计和制作高质量的导学教材,善于引导激发和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善于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善于传授科学的学习策略,善于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热点,善于抓检查落实和善于学习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In our previous article, we reported on a research project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atten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behaviour of nine older low-achieving children in a special class in an urban primary school. We attempt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of important reader and tutor behaviours that occur during one-to-one oral reading, and we applied direct observational principles to coding and recording their occurrence from transcribed tapes of children's regular reading with their teacher. This provided data that served to monitor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hange in both child and tutor (teacher) behaviour during oral reading interaction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describe how these direct observational principl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and tutoring strategies for both adults and peer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Pause Prompt Praise and the M # ori language Tatari Tautoko Tauawhi reading tutoring programs. The assessment strategies generated from observations of reader and tutor interaction around written texts have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for students learning to read in both English medium and M # ori medium contexts. They have also served as powerful components of successfu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for tea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