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再好,平日也只是闲来玩味,不做细究。但作为教师,不免要在试卷上遭遇这样的问题:“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请说出理由。在给学生作了解答后,引颈窗外,一片城市的灯火,这时,一个“好事”的学生竟然钻到了问题的背后,问:“老师,同是一首诗,  相似文献   

2.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我国清代女诗人吴绛雪曾写过一首春夏秋冬四季回文诗,真叫人回味无穷。“春”诗是:“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夏”诗是“香莲碧水动动风凉夏日长”。“秋”诗是:“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诗是:“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相似文献   

4.
一、藏雪--字面少雪,读句品词悟雪《江雪》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前三句不见“雪”,第四句最后才见“雪”字,也仅是“寒江雪”。整首诗乍读起来感到雪的呈现很少,似乎没有多大的雪。可是细细品读,诗文内容又无不与雪相关,展开诗意,发挥想象,可以说到处都是雪。那么,诗中的“雪”究竟“藏”在哪儿?用心一读,才知道是藏在诗中的“绝”“灭”“蓑笠”“寒江雪”等词句里面。  相似文献   

5.
王禹偶《村行》是宋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的颈联在对仗上存有瑕疵,要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雪香”一词的来历。钱钟书《宋诗选注》,金性尧《宋诗三百首》都没有指明颈联中“雪香”二字的出处。王延梯《王禹诗文选注》只谓“雪”字状棠梨之色,也没有论及“雪香”。雪是否有香,雪香是否为一种香呢? “雪香”二字连用,据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和王明清《挥麈后录馀话·卷一》记载,最早是出现在阴铿的诗里,但是这首诗的名字现在无从考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中,鸿雁是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涵。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唱,随着雁去雁归来,咏雁的诗歌也层出不穷。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洪升的“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咏雁.寄托无限情思,抒写人生感悟。征鸿嘹唳,回荡在迁客骚人易感的心灵;雁字一行,书写在唐诗宋词灿烂的云霄。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附录所选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历来被视为边塞诗之佳作。可是对“月黑雁飞高”一句的解释众说不一。武汉大学中文系编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中说是雪夜追敌“惊起宿雁高飞”;吴熊和等人编著的《唐宋诗词探胜》中说“月黑之夜,雪云低垂”,  相似文献   

8.
朱小伍 《湖南教育》2003,(23):53-53
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中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瑰丽画卷,展现出雪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烘托征人归来时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以雪入诗,抒发情感,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雪”才成为文人们歌咏不衰的艺术形象。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景颇为壮观。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诗中大部分笔墨都用来歌咏边塞早雪的奇异景象。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南阳有个穷秀才叫张打油,喜欢写诗作,特别喜欢把民间的一些俗谚俚语、诙谐之句写入诗中。有一年冬天,张打油起早到井上打水,见雪花纷纷下个不停,天地一片洁白。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相似文献   

10.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唐代诗人高适早期创作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高适(702-765),字达夫.其诗多写边塞风光,风格苍劲雄健,感情浑朴诚挚.他的诗与岑参齐名,被称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千里"两句,写的是塞外黄昏景色.暮日黄  相似文献   

11.
雁翼是一位以讴歌新中国建设而产生影响的诗人,他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也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诗论家。他在诗论中对诗歌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不仅指出了诗美的构成元素,而且由诗歌的"美"进一步思索到诗歌的"真"。雁翼是一个敢于思考更敢于实践的诗人,努力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着实验。雁翼对诗美的思考与探索对他的创作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指导他在艺术上、思想上取得了进步和成绩。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诗的意象?《声律启蒙》开篇所列的事物就可为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其中既有单个的自然意象,又有组合的社会意象,如“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雁”等属于自然意象,“途次早行之客”“溪边晚钓之翁”等属于社会意象。我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赋予了它们一些固定的意义,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固定的意…  相似文献   

1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80页有篇鉴赏罗隐《雪》的文章,其开头一段是:“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品读这段话,“反复涵咏”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14.
卢纶《塞下曲》一诗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塞下的位置,环境特点,雁、雪能否同时出现等等。是诗人闭门觅句还是真实的描述?青年一代在欣赏古诗文字美的同时也可从中得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辞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有人认为这类诗是因为风格上的“油滑”而得名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明朝杨慎(字升)考据,打油诗为唐朝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所首创,因其作过一首《雪诗》,诗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从此以后,凡是通俗易懂、幽默滑稽的诗,都被称为打油诗了。由于打油诗新鲜活泼,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深受历代群众的欢迎。从《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胶卷西水楼,一曲新腔唱打油”中可以想见当时打油诗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不但平…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因吟诗作文而被处以极刑,甚至株连九族的人屡屡出现;但也有人因写诗作文而被提拔重用,或免于一死等等。前者人们称之为“文字狱”,后者不妨称之为“文字福”。因诗得名在数千年的诗歌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因其名篇佳句而获得美妙的雅称。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著名,人称“郑鹧鸪”;诗人赵嘏以“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得到“赵倚楼”的雅  相似文献   

17.
《渔家傲》注:“〔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仔细推敲,觉得这条注释甚有不妥之处。首先,把“衡阳雁去”解释为“雁去衡阳”,其中的“去”字究竟应该作何理解?是当“离开”讲,还是当“去到(飞往)”讲?如果当“离开”讲,便成为“雁离开衡阳”,这显然与范仲淹原词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果“去”当“去到(飞往)”讲,即“雁去到(飞往)衡阳”,意思倒是通。但这样解释,一来与“去”的古汉语词义不合,二来把“雁去到(飞往)衡阳”说成“衡阳雁去”,这  相似文献   

18.
盼望了整整一年的雪终于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星期一的早上开始下起来。从小雪花跳跃开始,我和学生的心里就都充满欢乐。雪越下越大,孩子们的眼睛都被窗外那飞扬的雪花吸引住了。于是,我们共同决定开始赏雪。学生跟几个好朋友聚到一起,不时地互相说上几句。“雪花真的很美!”“数不清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荡下来。”“雪姑娘是在跳舞。”“真的是鹅毛大雪。”“雪花也许比鹅毛轻吧!”“我们花坛里的小草盖棉被了。”“我爱你,大雪!”……听着大家发自内心的感情,我真为孩子们自由咏雪感到高兴。“雪花雪花漫天飞,你有几个小花辩,我用双手接住你,让我们来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哈哈,哈哈,雪花有六个辩……”不知是谁领唱起《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雪有那样神奇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神气十足。“我们爱你,雪!”我和孩子们一起呼喊。  相似文献   

19.
打油诗撷趣     
唐朝南阳读书人张大油,常与民间歌手交往,也爱用民间俚语写诗。一日大雪纷飞,他诗兴大发,遂吟《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通篇无一雪字,却句句与雪有关。《辞海》评析张大油《雪诗》:“所用的都是俚语,且故作  相似文献   

20.
“幅”、“副”和“服”都可以作量词使用,但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幅”读作“fú”,作量词时常用于形容布帛穴bó雪、尼绒及图画等,如:“一幅金绫穴líng雪装裱穴biǎo雪的纵幅国画”、“一幅绣了字的锦旗”、“用两幅布做一幅床单”等等。“副”和“服”作量词时都念作“fù”。“副”,原指成套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碗筷”等。后来,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也多用“副”,如“一副迷人的笑容”、“一副严肃的面孔”等等。“服”则用于中药,中药一剂或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