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南 《英语沙龙》2010,(2):15-15
隐喻 隐喻(metaphor)即以一事物直接喻另一事物而不用“像”(1ike,as)这类比喻词。翻译英语隐喻不可太字面化,否则难以达意。  相似文献   

2.
王佳丽 《英语广场》2016,(12):27-28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在文本内容的传递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将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又不失原文的精髓与风韵,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之前的比喻翻译研究侧重于英汉翻译中的暗喻(metaphor)研究,而汉英比喻翻译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比喻这个共性概念的研究,忽视了三种基本类型的特性研究。本文在归纳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借喻(metonymy)三个角度探析汉英比喻修辞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理论的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可以应用于英语明喻的研究和对simile和metaphor关系的分析。比喻语句的语法表层意义与话语深层意义的一致性体现的是simile关系,非一致性体现的是metaphor关系。应用这一观点能有效地澄清英语明喻研究中被混淆的区别问题,有很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动词“呈”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可释为“具有或展现(某种形状、颜色、趋势等)”.由“呈”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结构简短紧凑,表达类指,用于说明体,书面色彩、文言色彩鲜明,客观、正式、庄重.“呈”字句可分两类:1.“呈1”句:陈述自然现象具有或展现某种具体形状,其宾语有:(1)不含比喻义的形状名词;(2)表示形状的喻体.2.“呈2”句:陈述社会现象具有或展现某种抽象趋势,其宾语有:(1)有一定凝固性的短语,不表比喻;(2)常用汉字和外文字母充当喻体.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进入修辞层面的“呈”字句,是具有科技语体特征的、表示形似的比喻句式,是比喻中极为简明朴实的一种类型,话语特征符合“记述的境界”而不同于“表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英汉明喻的区别差异——从motherly的辞格归属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英语simile修辞格,英汉对比研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而有些分歧并非是学术性的。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习惯从汉语译文的视角出发来判断和界定英语原文的比喻现象,这是造成分歧和辞格归属混乱和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漠视英汉之间存在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把汉语区别明喻的法则应用到英语中来,忽视了英语自身的特点,忽略了英汉语比喻关系词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把英语的simile和metaphor与汉语的明喻和暗喻绝对地等同起来,没有认识到英语metaphor意义的广义性和范畴的宽泛性,这也是造成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修辞在人们传递信息和进行言语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选取了英语中常见的辞格之一——metaphor来试析,从对比的角度探索英汉暗喻的异同,认为英语辞格涵盖了除明喻以外的所有汉语比喻方式。  相似文献   

7.
隐喻(metaphor)也称暗喻,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即一种事物被比为另一种事物,而不用比喻词。例如: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有着铁石心肠)。在这句中,把 heart 比作 stone,而没有用比喻词。同样,也可以把这句改写为:He has aheart like a stone.又如:He has a marble brow.(metaphor)也可写为:He has a brow as white asmarble.(simile)。这种比较通常是含蓄的,因此,有人也把隐喻称为简缩的明喻。隐喻的基础就是两个不同事物在特征上存在着某一类似之处。这样才能用指 A 事物的词来描述 B 事物.从而产生比喻和联想。所谓"特征上存在某一类似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形状上类似。例如:The effect is that of a flat woman with ablack eye.结果就好象一个肥胖的女人脸上长有一只又青又紫的眼睛。(这里the ugly stadium withan intolerable yellow penthouse 被比作 a fat wom-  相似文献   

8.
一、物理比喻的含义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比喻,我们称之为物理比喻。所谓物理比喻,就是借用学生实践活动中已认知的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物理概念或论说的一种教学手法。 第一、被比喻的物理概念或论说应是学生所较难理解和接受的部份。例如概念中的“质点”、“热量”、“场”、“电容”、“电动势”等,论说中的“布朗运动”、“几率波”、“轨道量子化”等,这些是物理教学中作为被比喻物的对象。 第二、物理比喻的比喻不但要鲜明,而且要“形”、“实”、“知”。“形”是形象,“实”是具体,“知”是认知。 例如:教材中用“高度差”来比喻“电势差”。比喻物“高度差”是学生已认知的。又  相似文献   

9.
谈英语隐喻     
隐喻(metaphor)是常见的一种。它在各种文体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都颇得作者的偏爱而被广泛地应用。它把所要描写或刻画的事物或人物与另一个具有鲜明的同一特点的事物或人物联系起来加以比喻。在比喻过程中,它不用比喻词,通过本体和喻体,有时甚至不用本体,只用喻体,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其结果往往能激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体会到其中隐藏的联系从而洞察到所描写的人或物的内心世界及本质,在读者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11.
"老"和"old"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经常被互译。然而,在它们比较相似的背后却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它们的概念意义、语用效果;语法特征、句法功能;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成语、习语来对比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了“还NP呢”(S1)句式与“到底是NP啊”(S2)句式在两种不同思维层面中的同和异;在主观推测层面,S1与S2具有相同的固有推测义;在客观认知层面,S1与S2具有不同的语境认知义。这种不同思维层面的同和异,集中体现了S1与S2这两种不同句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原型范畴”的英汉双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n"和"双关"长期以来被视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应的修辞格,事实上,这两种修辞格并非完全对等。通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探讨了"pun"和"双关"各自的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通过对比剖析了这两种修辞格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14.
《简爱》和《蝴蝶梦》作为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两部作品随时隔近一个世纪,而在文风及主人公塑造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文试从两部作品的情节模式、叙事角度、哥特风格等相似性及作品在女主人公的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相异性上相比较,找出这两部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剖析两部作品的主旨内容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英“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的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反应。特别是赋予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红”、“白”两种颜色分别是汉英两种文化各自的崇尚色。它们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通过分析“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异同,探究出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8.
"X以来"和"X以降"是现代汉语中的近义格式,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拟从语义特征、介词搭配、"X"的时间性质、以及"X"构成成分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所辑10联显示出曾国藩赠联在“不工”基础上的独特的“工”:描绘景象,突破真情告白式撰写模式,以模糊取工;或集句、或引典、或化用的集引,以异同取工;或平实、或闲适、或豪放、或浅俗、或典雅的艺术风格,以求变取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