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振  谢振华 《情报杂志》2015,(4):110-115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作者、文献来源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呈"爆炸式"增长及"广泛化、普及化"发展态势,但研究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而研究主题呈现地方政府、社会稳定、利益等三大研究热点,并提出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趋势:既注重农村群体性事件、医疗纠纷群体性事件、高校群体性事件以及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等宏观研究,也开始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理、预防机制、应对策略等微观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中国社会白皮书中的2007-2008年度最受网民关注的13个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事件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事件的特征、内涵以及网民在其中的诉求。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大部分网民关注焦点已经从现实世界群体性事件的维权等利益之争拓展到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的公平问题,体现了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也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更需要以客观、务实、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3.
许晶  刘山云  佘廉 《情报杂志》2012,31(2):1-5,27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借助数值计算软件,建立了群体性事件45种诱发因素的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理清了诱发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型揭示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新机制不完善是群体性事件的根源,而利益矛盾、贪污腐败、劳资纠纷等都是群体性事件的具体诱发因素,利益整合机制不完善、有利情境、偶然事件、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控制弱、社会不满及社会紧张是各项具体因素的综合体现。最后,依据模型,提出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的三个层次,包括建立适应社会的新机制,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制定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每年呈30%增长,其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引发该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作为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环节,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研究地方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行为存在的问题,探索原因,为完善地方政府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中的媒体报道的存在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上升、范围扩大的态势。随着环境与社会的变迁,近几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已开始有所报道,但是在面对手机与互联网等新媒介挑战,媒体的报道结果并不理想。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存在早期报道反应迟钝,后期报道戛然而止,报道质量上缺乏客观、公正,甚至出现假新闻等问题。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性,政府、媒体、公众的博弈和法律制度三方面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下的媒体报道的制约因素。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不仅具有负面功能,还具有正面功能。媒体需要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为此,我国需要扩展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报道空间,及增加媒体报道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量和度。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它们发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个大背景下,其诱因大部分是底层民众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主体是工人和农民。本文主要分析群体性事件的背景、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深入理解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挖掘群体性事件治理困境并形成学理逻辑,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优化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以81例邻避型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事件学习网络,进行网络关键事件识别和网络学习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已发生事件的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加,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冲击。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和讨论。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原因,以及现实中政府应对所遇困境,并对比西方邻避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解决方法,为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社会风险防控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加,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处于活跃期和多发期。探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积极研究预防的措施和处置的手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性质;论述了基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分析了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表象诱因是公众利益无法诉求、信息公开滞后、基层政府发展理念失衡,而根本诱因是分权制衡体制的缺陷、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体系设置不合理;提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对策: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把公平正义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
董建 《大众科技》2014,(4):170-172
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当下社会、政府、学术界关心的热点话题,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防治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单独以政府危机公关角度去应对社会危机事件,目前的研究成果仍较少。文章对国外、国内的现有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期待开辟深入研究群体性问题的政府危机公关快捷视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危害引出研究问题,继而对我国基层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做了归因性特征描述。结合当前研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研究视角,并对群体性事件演进过程中参与各方(主要是基层政府跟公众)信息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弱化信息不对称角度提出了基层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产生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动及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导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其表现方式多样,影响广泛,已成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难题。通过界定群体性事件,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制定风险评估的指标,有针对性地对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进行分级和评估,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效率和效果,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前,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缺乏有效畅通的对话沟通机制,导致公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与不满。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提出了话语理论视角下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善治策略:疏通官民网络舆论场,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走向,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完善网络立法,力促网络话语真实性;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5.
赵玲  张静  王欢 《情报杂志》2013,(8):50-56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燃作用。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助燃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知识,建立了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图,全面分析群体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政府、网民、网络媒体和事件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影响关系;将该模型简化,从微博关注度和微博信息数量两个方面,分析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助燃作用。以"昆明PX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了解微博关注度的变化和微博信息数量的变化对于群体性事件关注度变化的影响,认为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广泛性和平台的冗杂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群体性事件关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陈发桂 《学会》2010,(9):10-13
在群体性事件中,缺乏制度化的对话机制是导致公众的诉求非制度化表达的重要缘由,民间组织以理性的特质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起到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民间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对于满足公众有效获取信息、实现利益整合、促进理性表达和增强民众博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导致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最初都是从群体关注的事件发展起来的,许多事件背后都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司法鉴定作为司法和行政解决纠纷的必要环节,通过科学权威的判别手段,可以畅通民意渠道,化解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正步入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多发阶段。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维度对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静 《大众科技》2012,(8):244-247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型城市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群体性事件频发,地方政府花费巨额维稳成本却收效甚微.文章以剖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为基础,辅以巴纳德、菲德勒和卡斯特等人提出的权变理论为指导,分析群体性事件现阶段之不足,并且从优化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全面整合各方力量,扩大民声参与,完善危机信息流通渠道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充满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的中国改革转型期社会条件下,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的剧痛和不适感必然会传递给大学生。而且我国大学生的人数十分巨大,让人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群体性活动。本文以部分大学生群体性活动为例,对这些群体性活动的特点、类型进行了探讨并分析其转变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以提供给今后高校管理和社会维稳中值得重视的舆情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