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想与困境: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再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产物,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多元文化主义使美国社会各方面开始反思主流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文化客观上对少数族群造成的歧视与伤害,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平等与宽容,但也深刻地冲击了美国社会,形成了对美国国民性的重大挑战,从而引起了一些美国公众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责难与批评,并在政治上也出现了相应的连锁反应,多元文化教育处于发展的困境之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是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行动,是一个理想中的教育路向,它将与“熔炉”主义在相互的碰撞中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存在盎格鲁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一直在寻找自己在美国社会的位置。汤亭亭通过自己的作品,描述了美国华裔从文化冲突、文化调和到文化共存的内容,反映了她成长的多元文化环境和她倡导的和谐、融合、包容、和平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脱离英国独立后不久,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移民来自世界备地,他们拥有各自的文化。由于美国社会并不排斥这些文化,所以美国社会从单一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发展成为多元的美国文化。难怪,美国人姓氏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甚至令人费解,以至于姓氏之杂堪称全球之最。众所周知,姓氏是认知民族文化的伟大基石,美国人姓氏因此进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鲜明的民族特点与多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推行城市化进程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途径是:设立公民服务屋、开办慈善幼儿园、街坊文教馆、推行夜校教育与晚间社会活动中心。公民教育的内容是美国历史与精神、传记,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与观念,把不同族裔同化到一统社会里,以达到盎格鲁遵从。美国公民教育为我国城镇化中公民教育提供的借鉴是:推广夜校运动、建立公民服务场所、注重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来自东欧和南欧的所谓“新移民”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促使美国主流社会中“盎格鲁遵从”论一时间兴盛。这一强制同化理论支配着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公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对“新移民”子女实施“美国化”,力图将其塑造成地道的美国小公民。这些同化策略确实促进了东、南欧移民子女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但是也给这些孩子及他们的父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移民家庭代际间的文化隔阂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英美血缘文化情结这一潜在文化意识形态因素内涵共同的种族血缘关系、相似的价值信仰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主义种族优越论三个方面。其中,盎格鲁-撒克逊主义种族优越论是其擦心内容,该理论作为影响英美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常作为两国外交政策的号角为英荧之间的姻亲联盟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7.
由上可知,拉丁美洲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因为它已超出大陆或大洲的地理范围。 这一地区历史上长期受到拉丁语系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各国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文化风俗上形成彼此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行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显示出同操着盎格鲁撒克逊语(英语)的美国、加拿大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WAS P即"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以及美国传统教育史学代表人物卡伯莱及其代表作《美国公立教育》出发,探讨了卡伯莱教育史观的WAS P文化倾向,以达到进一步加深对以卡伯莱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修道生活试析中世纪英国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世纪英国,大部分修道妇女都出身贵族家庭,因而分析妇女修道生活可以透视当时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本文通过对盎格鲁-撒克逊前期、盎格鲁-撒克逊后期和诺曼征服之后三个时期妇女修道生活的分析比较,发现盎格鲁-撒克逊前期英国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当高。但是后两个时期她们的社会地位整体降低了,而下层贵族妇女的地位又明显低于以王室妇女为首的上层贵族妇女。  相似文献   

10.
田纳西威廉斯自己的文学创作始终致力于表现"脆弱的美丽"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欲望号街车》也同样呼应着这一主题,它关注了美国主流文化下被边缘的亚文化个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在这一戏剧中,作者藉由布兰奇的个人悲剧命运,控诉了美国现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亚文化进行迫害的事实。布兰奇作为亚文化的符号和代表所遭受的不公与残酷,揭示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压制和破坏。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文化或者一种学科,其产生并被社会文化共同体认可,是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比较诗学作为一种学科,是有其理论产生和实际运用的需求的,它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元共生的理论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也是21世纪文艺理论研究追求自我突破和现代性发展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代末崛起的一股新的政治思潮。它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它以价值普遍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强硬的威尔逊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美利坚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为目标塑造了冷战后全新的外交理念。新保守主义外交理念的核心是要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因此,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盛及一时,但由于美国独特的外交决策文化以及其自身理论的偏狭和狂热,注定其不可能长期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4.
英汉委婉语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最早的委婉语是对神祗的婉称。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英汉委婉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洗涤。到20世纪的今天,英汉委婉语层出不穷,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汉委婉语产生和变化不但体现了英汉民族各自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蕴含了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还表现了一种发展趋势--英语职业委婉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发展,而汉语职业委婉语和性爱委婉语则随着英、美文化的涉入而产生,并在英美文化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冲击的斗争中逐步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村寨精英的民族文化认同不仅对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吸引和推进作用,而且对地方民众传承与延续本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以理县桃坪羌寨旅游社区精英龙小琼为个案,通过对其成长历程与行为方式的探讨,揭示精英自身文化认同对社区居民价值取向的规制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在成功描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黑人所面临的情感和价值困惑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作者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作了深刻而令人信服的诠释:美国黑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具有二重性特征,美国黑人文化既有非洲特性又有美国特性,将二者纯粹割裂开来或者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美国黑人只有将自己文化中的非洲特性和美国特性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确立和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神圣性在前现代时期来源于自身以外的宗教;当宗教衰微之后,“天才”和世俗政治权力成了它的新神。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化的变迁,传统的人艺术化急剧衰落,旧的精英化阶层解体,艺术的膜拜价值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兵学鼻祖孙武,其《孙子》十三篇,向来被称为兵经,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它的文学价值及语言艺术。《孙子》诞生于战争频仍的春秋末年,又受到当时时代和历代战争实践的检验,从而成为我国最早的军事哲学著作,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至今传诵不衰。它具有迷人的东方思想文化魅力,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绚丽的军事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19.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20.
伊格尔颁的"文化战争"论是他对文化研究的重要现点.它奠基于伊格尔顿对威廉斯文化定义的新的阐释.来自前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在后现代社会的出场,归根到底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当文化成了一种从政治上认真对付的力量的时候,它就在知识界占据了突出地位.于是,在后现代社会,文化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文化概念的多重舍义,文化战争至少有三种方式:即作为文明的文化、作为同一性的文化和作为商业的和后现代的文化之间的美德、民族精神和经济学的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