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徐生龙 《湖北教育》2001,(11):14-15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企求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强调全面提高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和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情趣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考试为本、更不是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水准,核心是人的发展,即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坚持“两个统一”。 一、培养共性和发展个性相统一 传统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重共性、轻个性。全国执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模式下,大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工程系结合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推行多证书制度、计算机专业考试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总结提炼出了“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泳 《文教资料》2006,(22):150-15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今教育“由知识教育向行为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实现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功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较优的一种选择。此种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此极具生命力。构筑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就是要求我们从更新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完善体育课考试制度、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确立职业素质教学指导思想与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目前 ,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刚刚和仅仅为人们熟悉 ,远还没有完全确立 ,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现状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要确立职业素质教学指导思想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根据职业素质教学模式实验学校的实践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 )要转变教育观念。观念转变是先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要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基础 ,转变过去知识本位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教育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 ,采取得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为了适应这种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要进行整合与调整,即按照职业需要来进行设置,将传统的“学科本位”变为“能力本位”,将传统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和不足,结合实践经验,提出“345”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三个核心培养目标,以心理学实验技能、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技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为四个专业技能模块,以实验教学、课堂活动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教学、职业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五个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广告设计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探讨在实践中强化学生职场观念、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教学模式“,职场化”实践教学的灵魂是课程设置、运行关键是建立产教结合工作室群,同时要提供设施、师资、项目、制度等保障,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运用广告设计技术、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艺术专业设计人才,从而实现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素质教育由基础教育拓展到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历史过程。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可确定为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要素。要全面推进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面向职业生涯的课程体系;推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改革;实施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双证书”制度;营造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职业院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有数量的保证,更要有质量上的保障。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的"五环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熟悉并掌握该模式教学,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业务能力、自身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格健全、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卓越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特点,过去那种高分低能的人才己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改革评价制度、破除分数崇拜迫在眉睫。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尖锐地指出:“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分数崇拜的支柱,不改变这个支柱,教育观念就难以转变,分数崇拜就难以破除”。“考试制度不改革,学无宁日,教无宁日。”以往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改进和激励功能;评价的…  相似文献   

11.
一、对改革考试制度、方法的认识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革考试制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旧的考试制度有一些弊端,如“一卷定论”,“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重知识考试、轻能力考查,重笔试、轻口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由于考试的导向作用,而把学校教育引导到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妨碍学生“五育”和谐发展。我们认为,考试是检查、分析、研究教与学情况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效的获得各种职业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能力),以职业核心能力——数字能力训练课为应用载体,建构了基于“思维习惯训练”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简称“思维习惯”教学模式),采取行动研究方法验证并完善模式。这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等职业学校所从事的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校企合作难度更大。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就要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必须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当前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难,这其中有职业大学教育方面的原因造成,致使学生缺乏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在“知识失业”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为自己造“饭碗”的能力。职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职业大学教育质量的标准,因此职业大学要大力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在教育改革中需要从开放教学、解放和批判、张扬学生个性、导入创业教育和拆除无形围墙等方面进行深化。  相似文献   

16.
论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潘启富一、考试和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是教育评价制度中的一种;人们以考试为手段测量学生的学力,并以此事实判断为基础,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本文所提“现行考试制度”,是指升学考试制度。一般地就教育评价具...  相似文献   

17.
一、改革第一课堂,向45(40)分钟要素质、要效益 实验一开始,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几点要求:“五主”、“三自”、“三有”、“三看”。简称“五三三三”工程。 “五主”;即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旨。  相似文献   

18.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要立足高职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融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提升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探索课后合作学习形式,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认知阶段推进到体验和评价阶段,落实到行为阶段。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要想推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全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逐步改革高职高专的学制和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校自1995年开始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确立了“能力本位、实践导向、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的实验框架,初步形成职校教学新模式。一、确立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为生产、经营、管理或技术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因而,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它直接与劳动力市场相联接。对学生来说,职业教育也是生存能力教育。他们要凭着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到人才市场上去竞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他们竞争上岗的资本,也是他们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