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景物描写的动静搭配汪岚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把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静要依靠动来体现,动又要靠静来衬托,这样就能使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所描绘的景物也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动静搭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静为动。...  相似文献   

2.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描写自然景物,如能把动景和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一般来说,日月星辰,崇山峻岭,树木花草都属于静景,而飞瀑狂涛,飞禽走兽,鸟虫鱼虾都属于动景,静要靠动来显示,动又要靠静来衬托。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相似文献   

5.
[话题聚焦] 描写景物,如果只是写出景物静止不动时的颜色、形状等,景物就成了单纯的“静物”,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所以,要想使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引人,就要让“静物”“动”起来,写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并且用你的眼睛、鼻子、耳朵,把看到  相似文献   

6.
文章中动态景物的描写与静态景物的描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他们是好朋友,就想让同学们描写景物时,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看到的景物描写得更美,更能吸引人。  相似文献   

7.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话题由来] 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一定很熟悉吧?假如有客人要来游玩,你会怎样介绍家乡风光呢?当然,介绍景物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景物变化,也可以按“移步换景”的方法来介绍各处景物。然而,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写景,将景物描绘得有动有静,却是写景的一个基本要求。试着想一想,如果你笔下的景物,只动不静或者只静不动,那该多单调呀。请看以下写景片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10.
复式教学是一门“动”“静”搭配的艺术。一堂“动”“静”搭配合理的复式课,可以说是基本上成功的;而一堂“动”“静”不和谐的复式课,无论怎么说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我上一、五年级复式语文课,觉得一年级小朋友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短,“静”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而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多,需要多花直接教学的时间。因此,处理好这一高一低两个年级的“动”“静”搭配是颇费一些心计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意识到,采用  相似文献   

11.
嵊泗的海     
<正>1.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读者身临其境。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3.展开合理的想象。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  相似文献   

12.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辨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辨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着的辨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境和意蕴。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充满着辩证法。因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1 “静”与“动” “静”和“动”是相互联系的,静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正确地把握“静”与“动”的辩证关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周密地  相似文献   

15.
复式班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简言之,就是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动""静"搭配.就纵向讲,"动"和"静"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处于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由"静"而"动".这里的"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学,按"动"的发展而学.学生经过自学,可初步明确探索新知的目的、意义,掌握与新知有联系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动"前的  相似文献   

16.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方面,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直至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复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内部的纵向学习过程是由“动”和“静”两个不同环节的循环构成的。因为“动”是由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静”是学生自己进行独立学习。因此有人认为“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场所”;而“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天地”。居于这种认识,“动”成了教师讲的代名词,“静”和学生的做变成了同义语。这种认识对于掌握复式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诗善于描绘景物的静态与动态,以静衬动,以动显静,构成动静对比,烘托出倍加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小学的复式班里,有几个年级同时上课,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声浪冲突,排除干扰,这就要搞好“动”与“静”的搭配。动、静搭配,根据每堂课的不同内容,一般可以采取如下三种方法: 一、以静代动。备课时,如果发现两个年级的直接教学时间相互冲突,或是一个年级需要增加直接教学时间,其它年级相应地要适当增加自动作业的材料,这时,就要以静代动,把原计划的直接指导,改为自动学习来进行。主要方法是:①利用小助手掌握指示卡做机  相似文献   

20.
《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主要写了“我”在荷花池边的所见、所思,由静到动描述了荷花的香、密,美。通过“我”看到千姿百态的荷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表露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