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语言中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对于客观世界的共同体验提供了不同文化社团的成员具有普遍性的隐喻系统的基础和潜能;但是文化是形成和孕育隐喻的土壤,不同文化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下业已形成和正在创造着的隐喻必然是有文化差异的.对于中西方文化模式下的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西方文化模式下人们理解世界和体验世界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普遍地运用于语言中,而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隐喻运用有所差异,即普遍性中存在着差异性,本文从此角度出发来探讨隐喻的运用,并且探讨其对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隐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文化体验.并表现为具体的语言形式.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的部分.同时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有其共性与差异.因此.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本文分析了英汉隐喻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同之处,以便使我们对英汉隐喻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Idea的本体隐喻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受文化模式的影响,在语言表述上有一定差异.对英汉语料中关于Idea(即人的"看法"、"观点"等)的本体臆喻进行比较研究,证明汉语对于Idea的表达方式也是隐喻性的,主要体现在概念隐喻当中.这些结论反映了隐喻及认知结构的系统性和相关意象图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隐喻既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活动,又植根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要正确理解概念隐喻,既要考虑到隐喻生成的普遍性,又要兼顾其中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烙印,充分考查其在不同语言中的特征和差异。本文以爱情婚姻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为例,分析英汉语中关于婚姻爱情隐喻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进而解释英汉语中同一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异质性以及成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舍的模式,这些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模式的影响,具有文化差异,带有民族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由于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经历存在相同点,因此各民族间的词汇隐喻有着共性.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描述同一概念时,常常选用不同的事物作为词汇隐喻的取向,有一些词汇隐喻甚至只为某民族的语言所有而无法在其他语言里找到对应物.因此词汇隐喻在认知过程中还表现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民族文化特征的各个主要方面对词汇隐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国民性格及民族心理特征、宗教文化,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他们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尽管以英汉两种语言为母语的各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但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又存在着种种共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天气隐喻以及英汉语言在天气隐喻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即共性,以及形成的文化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英汉“恐惧”隐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恐惧”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恐惧”情感的隐喻,存在着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但是英汉语言中也存在不对应的概念隐喻,这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之一,爱情这一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人类往往借助于隐喻来表达这一抽象感情.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实例的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本质.这些隐喻的大量使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识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存有的共性;同时,由于受自身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隐喻的运作中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一种心理过程,还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是文化和经验的沉淀。文章从认知角度比较隐喻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点,以利于我们跨文化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4.
李娜 《英语辅导》2014,(2):176-17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人类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的过程。中西方背景下,英汉语言的隐喻现象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因此,在认知隐喻的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源语文本及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类重要的人生体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情感概念的形成和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模式限制我们对隐喻的选择。我们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借助一定的语料,试比较英汉情感隐喻的差异,并分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模式动因。  相似文献   

16.
隐喻根植于人类共有的身体经验并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同的语言之中,理论上这些隐喻具有普遍性;但具身隐喻并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身体,表征于大脑,而是产生于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文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动模式。基于这种整体平衡的观点,汉语"喜"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表明其具身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莫汉“恐惧”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对比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含的模式: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差异,呈现出地域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含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根植于人的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隐喻具有文化性,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同时,它的形成受一定文化背景制约。汉语直接借用了大量的英语隐喻。这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这使得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具有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有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莫汉“恐惧”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对比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含的模式: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差异,呈现出地域环境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含义。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隐喻运用有所差异,即普遍性中存在差异性。隐喻运用的普遍性及差异性的存在,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