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谈谈作文训练中对感知力的培养东城区教科研中心小学教研室范仲华叶圣陶先生说:“文章的内容就是人的认识和经验”。也就是说,作文不是对所见事物的被动反映,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经验记录,而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动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即客观事物的个...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的终极能力是使学生具备敏捷深刻地读文、娴熟准确地驾驭文章的能力。但如何才能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我以为关键在于寻“根”,中“规”。张志公先生说:“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  相似文献   

3.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呢?笔者谈几点个人体会:一、教育学生端正修改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作家们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如鲁迅先生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就修改了五十多处;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修改了十二次,为了一篇序言,他竟修改了一百零五次。这种事情在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4.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顺义县北务镇中心小学丁瑞文有一位作家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在作文教学中,我对修改学生作文有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修改文章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问题比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容易,因...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呢?无非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这是对“写”的心理过程简明而精辟的论述。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就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客观事物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表象,贮存记忆里,必然会引起作者的所思和所感,再经过作者的思维加工,待作者想清楚之后,构成了有条理的形式,最后将思维的成果用文字写出来,即用书面语言固定下  相似文献   

6.
文章学、写作学常用“主旨”概念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张寿康同志在《文章学概论》里说:“文章主旨是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反映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和主要意图。”(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这个定义,力图概括文章主旨的一般内涵特征,这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怕后生笑我”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样认真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么?”欧阳修说:‘哦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所以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话我啊!”“删”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动‘吠刀”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谈语文教学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五个字,“遵路识斯真”,可见,思路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钥匙。什么是思路呢?他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路。”张志公先生有个更具体的诠释:“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相似文献   

9.
朱云 《教育艺术》2009,(9):30-31
写作,是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借助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等条件的局限,他们在文章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是在修改上下过功夫。”《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修改,是对初稿的全面检查和加工,主要是对两个方面的检查和加工: 一、作者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及其发展规律。这是决定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之一。毛泽东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反对党八股》)这是目前我们很多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思路的常见类型甘其勋什么是思路?“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  相似文献   

12.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佳”、“人妙”,是“频改”的结果。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不厌百遍改。”作文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鲁迅先生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修改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5.
导写十二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王若虚在《文辨》中又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们的意思是说“文无定法”又“文必有法”,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因为,就文章是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说,不可能有“定法”;但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总会被认识来看,又不能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写作理论方面怍丁广泛深入的探究,对文章及写作现象的车质作过深刻的揭示和表述。他明确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本文认为,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认真观察体验,才能获得可靠的材料: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才能把握反映对象的本质,写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8.
“线段图思路法”顺应思路教学○覃章俊用张志公先生的话说,思路就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语文教学论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没错。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那么全面深刻,总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古人有“文不厌改”之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朝有个叫唐彪的文学家,他认为文章写好后,当时能改则改,不能改,过数日或数周再拿出来,好坏就会一目了然,改起来也会容易些,这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怎样才能提高修改作文的兴趣,自觉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呢?1.在朗读中修改。作文写好后要好好朗读几遍,因为我们在语法知识与词汇还没有很好掌握之前,光浏览是不容易发现毛病的。应该请耳朵做“老师”,这样就容易发现拗口的或…  相似文献   

20.
浅谈毛泽东的文章性质观贾占清毛泽东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①。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文章来源于客观事物的真理,而且也清楚地表明了毛泽东对文章性质的认识。研究文章发展史可以看出,当人类思维有了相当发展的时候,文章就适应人们生产、生活和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