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蕴涵的本质思想。生态思维反思传统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提出整体主义、平等观念、有序循环思想等生态原则,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思维的现实探索与实践,生态思维呼唤生态人格的觉醒,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对于解读现实社会的生存困境,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方位生态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既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出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客观上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合理地改造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它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道德教育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的和谐具有精神支撑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环境道德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从工业文明范式的价值观向生态文明范式的价值观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自身、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坚持生产力标准,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也内在要求人自身、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任务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国社会转型期需要科学而合理的成人教育新理念体系来构成持久的强有力的支撑。这样的理念体系由“‘成人教育’是一种满足成年人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形态”和“完善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两个主要方面所构成。和谐社会的最高表现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之和谐,此种和谐之和谐的和谐度越高,则这种和谐社会的和谐度就越高。成人教育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永续不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所内具的和谐本质、和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循环经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人和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系统观、低消耗和少排放的生产观、综合利益一致性的效益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的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这一更高目的,同时,也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来促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1.
生态和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基础。实现生态和谐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的措施有:尽快完善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建立部门、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体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全民绿色消费共识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从环境决定论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无疑是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人类要转变思维模式,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环境与资源、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系统内各要素(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而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协调.只有依据区域资源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先进的文化为先导,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制度,建立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峻挑战。我们要反恩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这是贯彻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斯宾诺莎认为,自然是人之生存无法超越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和谐有其必然性;人不仅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和谐的共生共存的整体;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每个人都在追求身心和谐一致的全面保存。斯宾诺莎哲学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7.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三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原则、促进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哲学高度上来说,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及与社会环境和谐两个层面,其哲学本质就是抑制人类的自然贪欲本能,善待他人和世界万物,让社会生产和消费回归其自然属性,建设一个低熵社会.这一切,都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学说原理决定的.因此说,和谐社会的哲学本质和依据就是构建低熵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