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其中举足轻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论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与影响,揭示其历史必然性,指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16世纪国家宗教改革完成和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极为关键和必要的一步,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英国中世纪社会历史的演变及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评价的传统观点─—“不彻底”说提出质疑,高度评价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宗教改革,作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决战之一,经过了较长的时期。文中论述了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时期宗教改革的诸问题,特别是其中萨默塞特主政所展开的宗教改革的一些问题,及其垮台的原因。本文依次论证了亨利八世的中间路线与改革派执政,萨默塞特公爵主政,及其所开展的宗教改革舒缓进程,萨默塞特的倒台;并且指出此后英国改革更为激进、迅猛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宗教改革见证了亨利八世君主形象的巨大变化。《至尊法案》颁布以后,亨利八世及其大臣聘请了一批绘画艺术家来创作作品,以宣传国王的王权至尊。这些画作除了强调国王的王权外,还体现了亨利八世对于国家的一些构想。与此同时,这些画作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现实和文化潮流。对于这些材料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对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政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前,英国教职界既向罗马教皇纳税,也向英国国王纳税.国王的征税份额高于教皇,且教皇所得款项中的大部分税款被国王占有.这一事实加剧了教皇同英王的矛盾和斗争,助长了英国教职界对英王的不满情绪,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英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英王亨利八世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是促使这项改革爆发的导火线,但改革阿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正是这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才使亨利的改革成为可能,使英国的改革得以成功完成;改革巩固了封建王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第二任国王,在英国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亨利八世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是由于他辉煌的政绩、六次婚史和宗教改革。然而,亨利八世不仅是一个对英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国王,也是一个音乐家,至今仍有他的作品流传下来,并在音乐会中演出。亨利八世"国王"和"音乐家"的这两种身份互相作用,对英国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全面地考察英国宗教改革得以发生的原因,从国家与教会的二元结构、异端传统、人文主义及亨利八世离婚案等因素入手,提出了英国宗教改革从可能变为现实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英国罗拉德派运动上承14世纪威克利夫宗教改革,下启16世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仅在英国史上,甚至在欧洲史上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英国宗教改革中的爱德华六世改革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考察与评价了萨默塞特执政时期与诺森伯兰执政时期先后实施的各项宗教改革措施,并对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是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继承与发展,并为以后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对照哈葛德长篇小说Joan Haste(《简·海斯特》)的原文,会发现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存在大量因文化差异、美饰原文等原因产生的误译,因删繁就简而造成的漏译,因加入注释、评述、创作而出现的增译,为营造古典意境而形成的个性化翻译等现象。通过这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林纾完成了对原作的"本土化"改造,使之既基本上合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又传输了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等进步思想。其文本中这种文化的中西合璧、古今通融,保证了它在近现代中国的"普适性",这是其取得成功的最大秘密。  相似文献   

12.
透明翻译诚然值得期待,但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和期待视野的客观存在,致使文体风格在翻译中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坚持发挥原作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总体特色和风格力量的理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目的语环境的参照体系,对原作语言形式和技巧的客观背离,进行美学欣赏的重建。但翻译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入“异国情调”,它发生影响的前提是要让读者喜闻乐见。“美学距离”是文体风格创造性叛逆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者不是仆人也不是自由创造者,愚笨的忠诚可能会导致真正的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反而会显出真正的忠诚。本文将通过张谷若和董秋斯《David Copperfield》两种中译本的比较来阐明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译者、读者(在这里专指译文读者群)和译文的接受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5.
埃斯卡皮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引起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谢天振的<译介学>更是国际上第一部对译介学进行理论建构和系统阐述的著作.该著作对创造性叛逆的形态进行了系统总结、分类和描述,在学术界可谓开创先河.以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中的下场诗为例,从文化意象、语言形式、内容及意义三个方面来描述创造性叛逆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问题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阐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通过分析比较<关雎>两种英译的表层结构,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乐园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104-106
"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自其提出以来主要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叛逆对以广告翻译为代表的应用翻译同样具有较大的解释力。着重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提出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翻译现象,也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在广告翻译中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叛逆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误解与误释,而不同文化中文化因素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翻译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的根源。从审美习惯、民族心理、文化意象这三种文化因素方面对之进行分析,以增进人们对跨文化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更深一层了解。在跨文化翻译中,恰当的创造性叛逆对消弥文化误解与误释,促进文化对话、增进文化共识将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的叛逆正是使译作实现其真正意义增值的必要条件。译者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肯定,且译者的主体性也能通过"创造性叛逆"得到充分的体现。围绕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总是译者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叛逆,而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理论,可以为创造性叛逆提供有效的准则与目的,即创造性叛逆是为了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即达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