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教师》2020,(3):F0002-F0002
背依平山,正对鼓山,前临闽江,左傍历史古迹濂江书院,侧对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现代文明与历史古迹交汇地,孕育了一所有千年历史的学校——福州市林浦小学。学校前身是始建于唐朝的"濂江书院",曾是著名理学家朱熹及弟子黄榦、清代大儒朱柏庐讲学的地方,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在元代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多专注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书院相对要浓厚得多;江南宋遗民书院在官方统一教育之外独立办学,并不受元政府过多干预,不仅在创办书院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其内部管理也有更多的自主权;江南宋遗民书院不仅帮助宋遗民找到精神寄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宋遗民的生活困境;在宋遗民书院中,从书院的创建者,到延聘的执掌者和生徒也多认同遗民身份,师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气节、趋同的价值取向,使江南宋遗民书院更富遗民文化的气质。宋遗民在书院中讲授程朱、精研理学,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为元代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带有教育性质书院的大量涌现,以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顾、程颐为代表的宋代学人纷纷以书院为阵地,或读书治学,或著述讲学,形成了一种极具地域色彩的学术纷争之势,于是具有代表性的濂学、关学、洛学、象数学等理学流派便鼎立而生.尤其是程颐所创立的伊川书院,对洛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百泉书院是我国古代一所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自魏晋时期孙登在苏门山隐居开始,到元代的太极书院、明清的百泉书院,最后至清末被改为现代学堂退出历史舞台,百泉书院前后历经1 700多年,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在宋元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理学研究中心,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不同时期儒学大师的出现和官方逐步介入,百泉书院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5.
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时间考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 1897年罗正钧编著《左文襄公年谱》以来,有关左宗棠的专著无一例外地都将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的时间系于 1837年,历时一学年。时逾百年,无有置疑者。其实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讹传。依据对当时有关人物的行踪、关系以及左宗棠本人在内的证述,左宗棠受聘担任渌江书院山长,并与陶澍首次会见,是在1836年;1837年又接受续聘,共主讲渌江书院两个学年。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山西平定地区书院发展前后历经八百余年,共分四个历史时期:北宋时期的萌芽,元朝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兴盛和清末的废止。平定地区书院的兴衰历程也是我国书院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发展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是官学与私学相结合的产物。从唐代至清末,书院存在了一千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书院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书院改制是指晚清"新政"时期对传统书院制度的改革。在清末"废书院,兴学堂"的浪潮中,贵州逐步完成了对大小书院的改制。书院改制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产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国内社会环境,是多种社会力量合成的产物。贵州书院改制不仅仅是贵州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是清末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江西吉安地区在书院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书院建立时间早,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宋元时期,书院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理学家们往往通过书院阐扬其学说,理学的思想也通过书院的讲学活动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书院也是理学家们进行道德实践的场所。由此,宋元时期理学的迅速发展与书院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江西书院发展迅速,不仅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而且涌现出一批相当有影响的书院;在地区分布上,书院大多集中在赣北和赣中,而南部较少。书院考试分招生考试和平时考试两种,但在入学条件上,没有籍贯和地域限制,显示出与官学体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唐代时期,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他广交儒士,大兴文教,建立相山诗社,推动了吉安文化的发展;颜真卿任吉州司马,他的忠烈事迹感染教化着吉州的百姓。北宋以来,吉州崇文兴教,广设书院,经常出现群体性、家族性的科举盛况。欧阳修开启宋代三百年文章之盛,且以其道德人格的力量,促使一代士林新风的形成。在这种"文章节义,遂甲天下"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淳祐元年(1241),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建了白鹭洲书院。元朝接管了书院,并纳入体制之内予以支持。明万历年间汪可受重修书院,奠定了后来的修复格局。清光绪年间,贺良桢对白鹭洲书院进行大规模的修建,现存的书院古建筑,保留了当时的历史模样。  相似文献   

12.
王丹 《文教资料》2007,(21):124-126
清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书院的积弊也日趋严重,在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书院的改革势在必行。戊戌变法时期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学堂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与醴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曾掌教醴陵渌江书院,掌教时间有多说,应以道光十六年(1836)至十七年(1837)为准。他离开渌江书院的原因,一是向往仕途,不甘于作“句读师”;一是孤独感。他在醴陵的收入不算菲薄,属中等水平。左氏离开醴陵后,与他有关的醴邑人士多为其昔日诸生及某些官场中人物,不少有姓名可考。  相似文献   

14.
书院从唐朝发端到清末改制的一千二百多年之间,虽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但相比较而言,南宋时期的书院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鼎盛阶段。尤其是经过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及地方官员的卓越运作,使书院得以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包括书院建筑规制、职事设置、教学管理、藏书、经费、祭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封建社会后期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因其成立较早,为州县置学之始,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商丘虞城学者杨悫,热心教育,聚徒讲学  相似文献   

16.
从唐至五代时期的书院来看,科举制度是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书院与科举联姻的主要原因包括: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封建家族维护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及书院教育家的榜样作用等。书院与科举的联姻在促进书院发展的同时也使书院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官学,从而阉割了书院自由讲学、独立研究的办学精神,这一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学成后南游至江,居于楚,葬于豫章东湖之滨。历代儒家称其为:“刚方正大之士”。江西南昌儒学自其始。豫章城内向有东祠祀灭明。澹台祠亦称友教堂,明代建为友教书院,并有讲会之设,清初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清末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18.
应天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了从私学到官学,从书院到府学,再由府学升为国子监的发展过程;由于物质基础的支撑、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教学管理科学以及教学质量优秀,最终成为北宋时期众多书院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9.
南宋时期是广西书院的始兴期,也是理学渐趋成熟并走向正统的时期。随宋王朝的南迁,理学家们纷纷入桂,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积极参与书院的建设,在书院的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秉承理学宗旨,从而使南宋广西书院带有鲜明的理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自元朝开始,衡水开启了书院发展的历程。相比全国而言,衡水书院发展态势相对滞后;而在河北省域内,衡水书院发展居中等偏上水平。在500多年的发展中,一批较有名望的衡水书院相继出现。书院的多元化筹资保证了书院文教活动正常展开,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迥异于古代官学和私学的显著作用。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衡水书院教育文化,对发展衡水教育事业、增进社会文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