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辑录弘一大师书信的书籍中对弘一大师致刘质平信函的写信时间和地点的注释有许多失误。这种失误的直接后果导致了弘一大师研究尤其是弘一大师与刘质平师生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严重失实的状况。通过考证 ,可得出弘一大师致刘质平部分重要信函的真实时间和写信地点  相似文献   

2.
徐强 《文教资料》2007,(30):16-17
弘一大师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是徜徉于各个艺术领域的全才,更是南山律宗的中兴者。胡宅梵《记弘一大师之童年》云:"(弘一大师之父)灵柩藏  相似文献   

3.
2012年10月20日,纪念弘一大师圆寂70周年书法邀请展在泉州承天寺举行。弘一大师孙女李汶娟、李莉娟以及丰子恺外甥宋雪君等人与来自香港、台湾、天津、上海等地各界人士参加了书法邀请展,共同追忆弘一大师。  相似文献   

4.
“清凉歌”是弘一大师出家后编撰的歌曲作品,研究者向来将其与《三宝歌》一起并称为弘一大师佛教歌曲的代表。虽然“清凉歌”一再被收入有关歌曲集,也一再被传唱,但对它的研究则不多,有之亦不系统、不全面,甚至有认识上的偏颇。对“清凉歌”作一番疏理考论十分必要,从中既可探知弘一大师编撰此歌情形,亦可体会弘一大师出家后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心理传记法为基础,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弘一大师的人格特征,概括出弘一大师的核心人格特征是“严谨认真”、“质朴大度”、“稳重善良”、“慈悲睿智”,并通过心理发展观探讨了弘一大师人格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1938年夏秋之际,弘一大师自厦门至漳州弘法,并留下许多手稿墨迹。文中侧重介绍弘一大师与黄稷堂先生的一段僧俗缘,所披露手迹、信函均不见诸已经面世的各类纪念文集,是珍贵的史实材料,可补弘一大师全集遗漏于一二。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的十余首诗体现了他对弘一大师的高度敬重。弘一大师在世时,马一浮直接或者间接写给他的诗,涉及赠别、题赞、祝寿等几个方面,是他们两人生前交谊的集中体现。弘一大师辞世的讣闻传来,马一浮悲痛难抑,接连写下好几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意。抗日战争胜利后,马一浮返回杭州,他又写了多首怀念弘一大师的诗。马一浮致弘一大师的诸多诗篇,固然是二人相互欣赏、相互推崇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儒学与佛教在实现自身形态近代化蜕变过程中惺惺相惜、同舟共济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弘一大师作为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先驱者之一,他与闽南因缘殊胜,影响深远。通过考察闽台数十年来弘一大师研究合作交流成果,探研弘一大师人格与艺术精神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现代意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交流的道德内涵、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发扬文化包容优势、推进艺术创新等,期望引发对当下闽台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1942)是我国著名艺术家、佛教高僧。他出身天津名门,在艺术、教育上成就卓著。1918年,他毅然放弃优裕的生活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刻苦研修,终成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不但留下许多传世名著,  相似文献   

10.
弘一大师于1920年夏曾在富阳新城(今新登)贝山闭关。以往,有关弘一大师本次闭关的史料不详,而《东安楼氏宗谱》的发现,为研究者研究弘一的贝山之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进而也引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弘一大师李叔同与内山完造首次见面在何时,《祖国歌》是否为李叔同所作,李叔同出家后是否与日妻告别,《送别》流传情况等问题在学术界时有争论。对这些问题作一详尽考证,对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具有重要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宝生 《小读者》2012,(1):22-22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弘一大师在杭州出家后,住锡大量佛寺,大多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早期大多居住浙江,以温州较为集中,后期14年主要住锡南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在律宗、净土宗、禅宗方面,无论是修行还是学术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他重振了律宗,为佛法永驻在末法时期奠定了基础,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被推为南山律第十一祖。弘一大师在禅宗方面也颇有修为,整理出版了禅宗的重要经典论著。他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极力倡导净土宗,作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并身体力行,成功往生净土。除此之外,他还在艺术、文学方面为佛教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近现代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应老友相邀,在夏衍先生住所小住几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有一回夏先生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便说:“一碟腌萝卜,你就不觉得太咸吗?”“咸有咸的滋味。”弘一大师平静地回答。“不添茶叶,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淡有淡的味道。”弘一大师淡淡一笑。夏先生有此一问,那是因为作为故交,他知道弘一大师年少时也曾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来,夏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百衲衣、…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年十二月,为纪念弘一大师诞生百周年,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这位弘一大师在俗时名李叔同,是我父亲丰子恺的老师。六十多年前,父亲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时,李叔同先生教他图画与音乐。父亲得到李先生的教导,获益很多。 父亲以画家闻名于世。一般人大概不会知道,父亲之成为画家,完全是李叔同先生指导与培养的结果。由于我祖父爱好古典文学,会做诗、写文章,父亲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喜欢文学。同时父亲在年幼时已露出一些爱好图画的苗头。但正统思想很重的祖父认为读书才是正经事,画画并非“正道”,因此对父亲严加责备,不准他弄画。这样,父  相似文献   

16.
高路明 《文教资料》2001,(5):149-156
民国时期的谱牒学,硕果累累,堪比前代,成为现代史料学不可忽略的部分。本文就《弘一大师年谱》略作评议。 《弘一大师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全一册,今人林子青著。谱主弘一大师(1880—1942),俗姓李,初名广侯,继名岸,字息霜,号叔同,丧母后,改名哀,字哀公,既又易名息,字息翁,试验断食后,改名欣,字 同,旋又易名婴。释名演音,号弘一,别署甚多,可考者凡七十余。谱主出身于亦官亦商的家庭,祖籍浙江平湖,随父辈始寄籍天津。谱主出家前,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著名艺术家,以李叔同驰名文坛和艺…  相似文献   

17.
我的观感     
这篇文章以弘一大师言行,说明"生活的艺术"──"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本文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A.塑造人物,栩栩如生。作者透过对话,形塑弘一大师的和善与超脱:"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的运动";同样地,也展现了作者夏丏尊对弘一  相似文献   

18.
<正>在书店翻阅书籍,忽然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八个字就如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赶忙拿起那本书,喃喃自语:"原来你竟在这里!"这八个字不知从何时起就刻入了我的记忆,以至于我都误以为是我自己精神里开出了这样的莲花,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这八个字出自于一位传奇人物——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之手。这本《弘一大师传》是吴黎明所著,书的封面上有一只非常醒目的拈花手,手上画满了花卉,一个僧人双手合十的轮廓成为背景图,"华枝春  相似文献   

19.
王晓君 《中文自修》2011,(11):47-48
平时喜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每读一篇,我脑海中便会浮出现出银髯飘拂,微笑谦和的老人,他仿佛在和我谈教育、谈艺术,他那慈爱、率真、明净的人格修持会让我感悟,使我从容而快乐。最近,因结佛缘,朋友送我一本创作时间长达47年的《护生画集》六集,共4 50幅,读来备加亲切。《护生画集》原先是丰子恺为其师弘一大师50岁而作的50幅作品,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作诗并书写,一画一诗相对照。"初集"中有一幅《松间的音乐队》很有情趣,画面上,草庐一司,柴扉畅开,河水淌淌;屋前,青松参天,鸟鸣成竹,和谐  相似文献   

20.
蜘蛛与壁虎     
了解我对宗教书籍颇感兴趣的朋友,送我一册厚厚的图文并茂的《护生文集》。崇敬丰子恺的人,自然也都知道,那是他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弘一大师而绘编的。共450篇,篇篇言简意赅,文字直指人性善根,都体现着悲悯生灵的心肠,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