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片段:1.认识长方体。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生:有6个面。师:有几条棱?生:有12条棱。师:又有几个顶点呢?  相似文献   

2.
犤教学内容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1~32页。犤教学目标犦1.认识圆柱体,知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2.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思考。3.通过画、剪、拼、证等活动,从中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4.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犤教学过程犦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师:这是两个什么图形?(生: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2.出示一个圆柱体。师:这是什么图形?(生:圆柱体。)师: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导入 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你们都学会什么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好!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内容上一节练习课. (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分层练习 1.正方体练习  相似文献   

4.
孙青  唐妍 《山东教育》2012,(16):35-39
●课堂纪实一、回顾旧知师:同学们,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先来回顾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哪位同学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复习?学生汇报:长方体特征:点——顶点八个顶点。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分别是长、宽、高。  相似文献   

5.
这是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1.认识长方体。 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有6个面。  相似文献   

6.
被动的探究     
〖案例一〗这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先摸一摸、想一想,再在学习小组内谈谈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开始提问:师:长方体有几个面?生1:长方体有6个面。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 1.出示目标。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①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围绕目标讨论。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铺垫。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3道习题: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分米,宽是8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一  相似文献   

8.
<正>在一次校内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校两位教师均执教"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因为对教学环节的不同处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教材例题:下面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A教师:1.教学例题师(出示例题中的两个正方体):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2.汇报交流生: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的第一课时。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谈话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如牙膏盒、药盒等),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评析: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21~24页听六年级某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圆柱的表面积》,撷两则以叙所感所悟。环节一:师:我们学习过很多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生:(叙述长、正方体特征)师: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的朋友。  相似文献   

11.
杜伟 《黑河教育》2013,(3):27-27
学习目标会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预设导学流程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1.直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2.预设学习目标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本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学生预设本节课学习目标)3.完成导学指要一(学生通过导学指要一认识组合图形、会分解组合图形)师: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请同学们拿出导学卡,看导学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五(六)年制课本第九(十一)册第87页例1。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实际中有关形体的用料面积。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火柴盒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问:1.长方体有几个面?(让学生按上下、前后、左右数出6个面。)2.长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都是长方  相似文献   

13.
片段一:自主探究,感知"面在体上"1.找一找。每个小组发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多媒体出示:师:同学们,这4个图形藏在桌上的物体里,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小组合作,生汇报交流,师边小结边用课件演示  相似文献   

14.
一回忆旧知,引发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吗?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直观图) 师: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特征?关于这些图形有哪些计算公式?你能结合它们的特征或公式,给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圆柱和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而圆柱和圆锥上有曲面.  相似文献   

15.
一、激发──明确目标 师:看下面组合图形(电脑屏幕演示①),并让学生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再看一个演示②(展示将这个组合图形转变成长方体的过程)。 师:谁能根据这个演示很快地说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为什么? 生:(略) 师: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师:看书24-25页,看看本节课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叫做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利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冰箱、衣柜、电视机箱子、高层楼房图,这些物体的形状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长方体、正方体)(板书)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把冰箱和电视机箱子抽象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几何图形.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片断:师(出示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这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生1: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师:如果我把这2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那么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生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是12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8~39页。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复习导入1.教师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说出各是什么形状。2.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6个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3.师:你知道圆柱有哪些特征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评析:学生在顺利回答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被教师的设疑卡住。这样导课非常自然,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  相似文献   

19.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吗?一回忆旧知,引发新知(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直观图)师: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特征?关于这些图形有哪些计算公式?你能结合它们的特征或公式,给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圆柱和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而圆柱和圆锥上有曲面。生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是一类,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都是V=Sh,而圆锥的体积公式却是V=1/3Sh。  相似文献   

20.
下面是圆柱体体积教学的一个片段: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生:长方体、正方体。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师: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长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