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罗 《出版广角》2013,(9):20-22
好作家和好作品同样需要宣传。这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最缺乏的一个环节。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在出版商、作者和读者之间加强沟通,让更多读者了解作家和作品,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作品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广泛接受和积极评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中国故事是其作品海外出版传播的助力,英语世界知名学术与人文出版机构是其作品海外出版的主要贡献者,图书评论与获国际文学奖提升了其海外影响力.翻译出版选材聚焦中国好故事、多措并举开展海外图书出版推广以及搭乘中外文学交流便车提高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是韩少功作品英译出版对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启示.  相似文献   

3.
巴金同志在《致〈十月〉》一文中这样写道:“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家无法把作品送到读者手里,要靠编辑的介绍和推荐,没有这个助力,作家不一定能出来。”又说:“编辑要是不能发现新的作家,不能团结好作家,他们的工作就不会有成绩。”这话说的多么恳切,且又语重心长! 编好出版物,提高书刊的质量,一心一意为他人作嫁衣,这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5.
<黔西南日报>的副刊原来主要是文学板块"盘江潮"等几个专版."盘江潮"发表的是散文、诗歌、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作者和读者都以州内一些作家、退休干部为主,有点曲高和寡,让一些普通作者和读者难以参与.  相似文献   

6.
点文学作品只有走向市场被读者消费,被读者阅读后,才更有价值,而解决市场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出版的事,作家起效甚微,在作家与读者(作品被阅读)之间需要出版去构建桥梁,文学价值的实现需要文学出版。  相似文献   

7.
小小说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常常使读者感觉余味无穷,发人深思。作家冯骥才在《谈创作思维的习惯》一文中说:“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把话留下半句,把感情推出去。作品终结时,能将作品的思想推选一层,这一层又完全交给读者去想象。”小小说更应如此。好的小小说都应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叫含蓄。含蓄,本是任何样式的文艺作品所共同重视的;然而,由于小小说字数少,就更要发扬这一特点。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就难于有真正的小小说。结尾浅露的直说,是无法“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含蓄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引起回味,让读者有所得。这类小小说的结尾,就是巧妙地运用省略号,让读者透过那省略号,品  相似文献   

8.
我到作家社后,提出了"为作家出书"、"出作家好书"、"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的理念,这是我对作家社的定位。文化不能完全像商人那样操作,文化要不断提供原创作品,培养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9.
作家永远不应抱怨读者──陈忠实谈作家、出版家、书店三者关系及其它本刊记者孙悦第九届全国书市结束快一个月了,但陕西省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留给记者很多的思考,作家永远不应抱怨读者,抱怨读者的作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好作家。我们采访陈忠实是在他...  相似文献   

10.
张静 《出版史料》2012,(1):54-55
一个作家能成为名家,常是因这样那样的机缘,有时这样的机缘可能仅仅是一篇作品。作为读者,我们常关注作品和作者本身,忽略了慧眼识佳作的编者,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深度当然来自于作家心灵的博大与精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洞悉社会、体悟人生的高超能力息息相关。它向读者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好故事,还有潜藏在故事之中的有关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命自身的多方位思考。青年作家王旭烽的长篇新作《南方有嘉木》就是在试图追  相似文献   

12.
作家往往因一个偶然的念头而产生对一部作品的构思,好作家和好作品都有很大的偶然性。经过策划“边疆话语”丛书,我觉得一个好的策划也是偶然的,它是瞬间从内心冒出的一个念头,在短时间内将感觉迅速归纳,形成一套丛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目前,西方出版商面临的问题是,许多公司聚焦于市场,只把出版质量作为首要考虑标准,而且由于将与作家的关系越来越多地放在商业的角度考虑,因而导致了对道德标准的忽略.为了让作家和读者意识到,出版社可以作为新人作品的培育基地,而非个别人的出版机器,出版社不得不重建编辑和质量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到那时为止,茨威格是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最近,由于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得奖,茨威格再次受到中国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在中国,茨威格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撰写了不少传记作品和历史著作,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异端的权利>等.读茨威格此类作品,可以得到与他的小说不同的享受,概括起来说,就是同时感受他思想的魅力和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先依作家国籍分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合理性分析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规定:在文学大类中,文学作品先依作家的国籍分,再按作品体裁分.将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先集中在一个大类中,增强了作品的区域性和归属性,鲜明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再按体裁细分,增强了作品的专论性.实践证明,这个规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语言、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具有某种特征的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先依作家国籍分类,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真希望我们也能开出这样的书单。嗯,要真正的好书,不是被代表的书。哪些读过的书能传给下一代?(如果你只有一本书能传给下一代,该是哪本?作家们和读者们罗列了他们认为最经典的作品。)即使当今,电子书和下载书充斥,口碑(年长的姐姐们、阅读小组或获奖名单是较正式的形式)依然是筛选好作品的最有效方法。为此,  相似文献   

17.
冰心作为与本世纪同龄,经历了现当代两个伟大历史时代的老人,是我国“五四” 新文学仅存的先驱者,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过独特和卓越贡献并具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她独具艺术魅力的创作,无论是成人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抑或是翻译作品,都产生过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响,滋润和哺育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自“五四”至今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并为人们所敬重和爱戴的大作家。今天,当这位新文学开拓者年逾九旬时,其作品与创作经验更加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珍爱。由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浦漫  相似文献   

18.
绘本市场大起大落品种局限成为主因 回顾国内绘本图书的发展,2002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随着台湾作家经幾米系列作品的热销,"绘本"这个词也逐渐被中国读者所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献给孤独的挽歌》是作家薛忆沩以诗化的语言对1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生平或创作进行的另类评介。作者以评论家的识见和良知关注诺奖作家个人命运和时代风云的冲撞,赋予了作品深重的历史感,并引领读者共同期待自由的"文学祖国"早日建成。作者卓越的叙事才能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使读者在随笔集中欣赏别样风光的同时收获更多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20.
编辑风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龙 《编辑之友》2002,(2):36-38
风格,一般指作家作品的基本特色.风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作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作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创作个性.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