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山水诗境界开阔,飘逸流转.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离不开李白独特的取象方式.借鉴影视镜头理论来看,李白的山水诗常常使用"移动镜头"和"长镜头"取象,因而山水景物富于动感、完整连贯,并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为主而山水为从,无限风景眼前流过;"以我观群动,以动开万境".王世贞所言"太白佳境"恰是运用"长镜头"和"移动镜头"取象法所产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别,在盛唐时代达到艺术顶峰,而《楚辞》中所透露出的山水意识正是山水诗歌由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的基石。文章主要从《楚辞》中的山水观、山水意象、对山水的初步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来论述《楚辞》中的山水意识,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亲近的过程,也可以探讨出山水诗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时代背景和母亲宗教信仰的影响,他具有很高的佛禅修养。王维山水诗的禅味体现为两种境界:一种是在般若“空观”的映照下表现出的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另一种是在“空观”之外,将佛教禅宗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表现出的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虽然王维的山水诗蕴籍禅味,但却不能把他单纯理解成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在他的禅境里其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他的山水诗并没有因为佛禅思想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人生的热望,生命的火焰其实从未熄灭,整体表现为“空观不空”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薛燕 《时代教育》2007,(6Z):155-155
1山水诗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可以把一切描写山水的诗叫做山水诗。狭义定义则包含以下两条:山水描写份量在全诗中占多数,在题材上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将笔墨诉诸于山水本身,着意表现追求山水之美的情趣。但这样定义既不科学.也不严密,会将山水诗与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咏怀诗等混淆,从而使山水诗的论述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济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灵运山水诗的内涵并非象传统上认为的盘桓山水、崇尚高蹈那么单纯;他的"达人"兼抱济物之性、功成身退的终极人生价值取向,贯穿其一生的"仕"与"隐"的深刻矛盾,寄情方式的一一幻灭,表现了他执着的济世意识,从而构成了其山水诗主题的丰富深刻的内蕴和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李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兴赋诗,超越苦难,名为“逸兴”。大自然催发了他的浪漫思维和灵感,他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吟咏,同时摆脱以往山水诗歌的写作定势,用来解脱苦闷,艺术时空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怀古意识,拓展了山水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文构筑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表现诗人对生命存在的观照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教师可以沿着“观景-入境-观人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朗读和词句的删改分析中体会诗文的语言之美;通过想象、比较的方法,从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体会山水诗文的形象之美;通过知人论世、拓展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在山水诗文中创造的意境和物我合一的人生之境,探寻语文美育的生命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水题材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山水诗和山水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文人的心理结构出发,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解析出山水文化的基本因素,山水文化蕴含着文人的文化心理与情感,这种追求和贯穿其中的情感正是山水诗产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表述进行了辩析,认为它不是强调仁者与知者在欣赏山水时的不同选择,而主要是强调审美主体的主导作用,然后从比德意识,善善恶恶意识,爱国爱民的忧患童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山水文学的积极影响。最后,又将儒家山水观与佛道二家山水观加以比较,认为儒家强调主体意识,而佛道二家财强调本体意识,因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山水文学,在艺术境界上,往往表现为有我之境,而佛道二家的山水文学则往往表现为无我之境。在价值取向上,儒家以为国谋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佛道二家则是为身谋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大都描绘了自然风景的美,但二者的创作风格和观物方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之美和渲染之美"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方面。本文从异质文明视域来透视中国山水田园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异质性,并揭示其异质性的内在根源,以期为中西山水田园诗歌的比较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不仅描述山水的外部形态,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本文以渝州山水诗为例,从四个方面对诗中的民族意识作出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晋宋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他们的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尚真的审美追求与“山水 玄言”的结构模式等特点,探究道家思想对晋宋山水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维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推向成熟,他通过"复"与"变",呈现了山水诗歌的物感和神似,使中国山水诗歌发展到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8.
高慧 《华章》2012,(20)
禅宗思想对唐代山水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影响了诗人的创作观,实现了物我超越后,诗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宁静;进而导致了山水诗中清远、空寂的意境的产生定型.尽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但缘于禅宗思想影响的创作观念和意境追求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江南自然地理环境、山水审美意识的崛起、山水旅游的勃兴是晋宋山水诗兴起的主要原因。晋宋之际山水旅游审美特质表现为开拓性和探索性,并以此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基础;山水旅游是生命情怀全身心地投入,于是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获得了灵卷飞动之性,兴会标举之妙,气韵生成,机趣盎然,标志着晋宋山水诗正式步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后代山水诗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就表达内容而言,兰亭诗无疑属于玄言诗,也体现了玄言诗理感赏心、情调逍遥、意趣恬淡的审美特质。但是,由于兰亭诗创作特殊的山水背景、"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趋同的审美心理以及因景体玄的创作倾向,使兰亭诗与一般玄言诗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之间,既表现出兰亭之景与山水清音的趋同性,又表现出直接说理与参玄悟理之差异性。而兰亭诗追求的理趣与诗思的融合,又拓展了玄言诗境,对后代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