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一、虚词释义1.之:a.何厌之有b.邻之厚,君之薄c.微夫人之力d.将焉取之2.焉:a.将焉取之b.焉用亡郑以陪邻c.朝济而夕设版焉d.子亦有不利焉二、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贰于楚也邻之厚,君之薄2.越国以鄙远三、翻译加线词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敢以烦执事3.焉用亡郑以陪邻?4.邻之厚,君之薄也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0.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勾践灭吴》一、词义1.乃:a.乃号令三军b.家祭无忘告乃翁c.乃求谋臣d.…  相似文献   

2.
甲、关于一般的, 1整洁.房屋,用具,文件,乃至镜架之悬挂,纸张之大小,电灯之式样,要无一不有整齐清洁气象. 2纪律.处事之手续程序,办公室之静穆,侍役之谦恭等,处处要表示有纪律之状态. 3经济.如设备极简要,员役无浮冗.乃至极琐屑之消耗,极微细之物品,要无一不有严密之稽核. 4系统.尊重行政系统. 乙、关于学校的,  相似文献   

3.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周公奔楚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周公所奔之楚实即南土之楚,并非卫都所在之楚丘和西土之楚山.周公奔楚实即周公让位于成王,有禅让之意.  相似文献   

5.
诗的发展同诗之生成和诗之衍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诗之生成决定了诗的盛衰,同时诗之衍变以流动的方式作用于诗.中国诗的发展轨迹呈陨落状,文章试从诗之生成、诗之衍变等方面来探究诗陨落之根源.  相似文献   

6.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散文诗,其内容都是由寻常之物激起的作家的心灵之声.品读这些形象.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到作家的心灵风光.那作家们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展示自己的心灵风光的呢?1.用运象征手法:2.抓住寻常之物自身的特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作家笔下的这些形象便充满了灵气.物我合一,物之声即我之声,物之情即我之情.作家的心灵风光便借助这些形象展现无余.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认为,学术工作本身更多的是作为精神意义上的志业.学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昭示着应然的超越性,具体表现为热情之陶醉,灵感之涌现,人格之高尚,信仰之坚定.但是,学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还必须面对实然的沉沦性,即热情之褪去,灵感之湮没,人格之流俗,信仰之动摇.面对实然与应然的相背离,大学教师应承载着应然的超越性去积极地应对实然的沉沦性.  相似文献   

9.
数学建模,简单地说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新课程中加大了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和实际应用.对于数学建模,我有以下粗浅的认识.一、数学建模的必要性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  相似文献   

10.
凡例 一、本表首列与表主学术生涯有关之事迹. 一、次列表主之学术著作及文章.先考订著作及文章之创作年代,以图能反映表主学术思想之脉络. 一、某些暂无法考证年代的重要学术文章,暂系于与之主题相关之文后.  相似文献   

11.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词情感特征突出。彻底享乐、坦直言情、极情尽致地抒写亡国感受,表现着他的真率;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诗人天赋,造就了他的敏锐;自然感发之情,世路飘忽之感、河山社稷之悲,合构成他情感上的巨大负荷。而这真率、敏锐、大负荷的情感特征,正是李煜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以不世之才自居 ,顽强而执着地追求惊世骇俗的功业。然而 ,李白在仕途上却备受挫折 ,在政治上一无所成 ,成为中国文人的千古遗憾。探讨李白政治悲剧的原因 ,冷静审视历史事实 ,就不难发现 ,除了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外 ,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其个性和梦幻般的人生设计 ,在于他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谦虚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散文具有学者的哲理风范;个人独具的真朴禀赋,使他的散文洋溢着饱满动人的热情;对梵学的深刻体味,使他的散文体现出缓慢的精神境界。读季羡林的散文,仿佛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他的痛苦挣扎,找到释放心灵的钥匙。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留德十年的生活,对季羡林散文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区仕衡,顺德人,一位生活于南宋末年的普通读书人,却做出了上疏弹劾权奸贾似道、倾尽家财募兵抗元等不寻常的举动。通过对他的人生轨迹的简述,结合对他的诗作的分析,探讨他存于心底的忧国忧民的意绪以及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