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今生态批评致力于从文学研究和生态学结合的角度去探索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在对“湖畔派”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在讴歌大自然、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对科学技术也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以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2.
柯勒律治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之一,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浓厚而深刻的道德主题。但是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他的《老水手行》可以发现诗歌中体现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水手行》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代表其生态观。  相似文献   

3.
威廉·华兹华斯是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丁登寺》是其著作《抒情歌谣集》中的最后一篇,极具预见性地描写了人与自然整体和谐之美,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文化令诗人身心俱疲,只有自然才是心灵的家园,诗中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态意识,诗人对妹妹热爱大自然的劝慰,均有助于改善本世纪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生态状况。本文以生态批评中的生态整体论为总的方法论,从生态美学角度重读《丁登寺》,对其做全面详细的分析,劝诫人类形成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讴歌自然的典范,也是当今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浪漫主义诗人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表现出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文章在浪漫主义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浪漫主义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作了逐一探析,着重研究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结合社会现状阐发了此论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绿色思维倾向及“和谐”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了尝试,达到了人类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统一及人对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具有生态视野的作家,其早期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的冲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说明人类只有走出征服自然的怪圈,才能重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生态批评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主导、聚焦自然与文学之内在关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生态批评视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解读,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与感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紧密联系着人、自然以及艺术、批评三者。为了进一步研究薇拉·凯瑟作品的生态内涵,分析其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蕴含的生态批评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和审美领域的生态诗学原则、对艺术创作领域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反思。结果表明,薇拉·凯瑟的生态思想和精神在文学创作、审美以及哲学层面均有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虽然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方式各异,但他们的作品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歌颂自然,敬仰生命,自然的意识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他们提倡人类回归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挖掘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再次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生态诗人斯奈德诗歌中包含有大量生态隐喻:植物,动物和地貌隐喻。这些隐喻的并置与相互交织.反映了人类与植物的链接.与动物的平等以及与自然地貌的共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所透视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等与联系。探索诗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丁登寺》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首预先宣示和充分体现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诗歌,无愧于华兹华斯代表性佳作之一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中“尔汝群物”的现象,体现了诗圣“民胞物与”的仁者胸怀。宋明理学家长于体认诗圣人格,在他们看来诗圣的“尔汝群物”情怀正是宋明理学尤其是心性中和哲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命题的生动注脚。同时,“尔汝群物”的宇宙情怀与现代生态伦理中的“我一你”关系也是相通的,面对今日严重的生态危机,儒家人文主义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6.
生态论文艺学有必要引入社会生态维度。在生态论视野上,自然作为“他者”呈现,逼显出现代主体的限度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导致对“人”的重新发现,这是文艺学社会生态维度的哲学基础。在理论展开上,文艺学社会生态维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美学的历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以及人对自然的价值意义的反思。自工业革命以降,以机械自然观为指导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迫使人们对这种以唯科学主义为思想内核的自然观进行反思。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对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机械自然观的"批判",对我们建立新型生态自然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这种新型的生态自然观的建构是以生态审美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否应当和能够将人类的道德关怀从社会共同体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是环境伦理学在人类道德进化道路上提出的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前提从“自然”向“人”的转换,消解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是与应当”的理论困境;进而揭示出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道德物种,以其自我决定和创造的本性在丈化进化的历程中不断实现道德超越与完成.  相似文献   

19.
张焕明 《培训与研究》2008,25(10):37-39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异质性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具有主体性。尽管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相关,但人的主体性并不因此而消解;隐藏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是人与人关系,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必须坚定人的主体性存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福克纳的经典小说《熊》,故事中的老熊是森林之神,它和山姆都是荒野的守护者,他们的荒野精神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这深深地影响着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他们的死亡却又折射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取豪夺,同时也控诉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造成自然毁灭的罪恶根源。主人公最后对荒野之路的选择是福克纳对生态危机和人类残暴行为的反思,更是对建立新的生态伦理秩序以及应对生态危机的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