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每月10万字,编辑部的同志组稿、编稿、校对集于一身,相当辛苦,很不容易。今年5月上旬,新华社办了一个学习班,来自全国的130多人参加,在和学员交谈中,好多人说这个刊物对他们帮助很大。在与地市县报的同志接触中,也都谈到《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3.
搞新闻的同志都想抓好新闻。好新闻在哪里?请留心你的朋友,好新闻往往在他们嘴中。我对这一点颇有感触。1981年以来,我写的稿件在《新华日报》、江苏省报纸系统、江苏省县(市)报系统和全国县(市)报系统好新闻评选中11次获奖,其中有4篇获一等奖。这些获奖的好新闻线索、点子和新闻事实,大多是我那些可亲的朋友提供的。198 3年8月20日,《南通大众》在一版刊登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他在革命的一生中,始终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并亲自参加新闻工作的实践,写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是无产阶级新闻写作的典型范例,达到了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文风的鲜明特色。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新闻消息和新闻评论,本文只就他的新闻消息的写作特色试作赏析。毛泽东同志的新闻消息的写作有着多方面的特色,主要可概括为: 篇幅短小 简洁明快 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很少超过千字,多是一、二百和三、四百字,如《爷台山战事扩大》203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78字,《我军解放郑州》150字。特别是《南京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5.
“有新闻而写出来却平平淡淡”或“总感到没什么新闻可写”,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遇到的问题。本期我们请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王文杰同志回答河南战士黄增瑞提出的有关新闻敏感性的问题。王文杰同志是解放军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当记者18年,发表多篇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过《军中好男儿》、《蛛网》等五本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子。《飞向南太平洋》、《冰峰哨卡》等10多篇消息通讯获全国、全军多种新闻奖。  相似文献   

6.
孙冬生同志,你前段报道工作搞得好,荣获了郑州铁路分局月山机务段通讯报道一等奖,特向你表示祝贺。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向学员发的《新闻采访概论》、《新闻学原理》、《新闻写作》等7本教材和有关参考材料,想已认真阅读了.你急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愿望是好的,干什么事情,特别是搞新闻报道,应该有紧迫感。你来信问:“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认为,要想学习得好,提高得快,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你已经搞新闻报道几年了,而且搞得不错,在此基础上,参加新闻理论业务函授班学习,是进一步提高的极好机会。你可以运用新学到的新闻理论和新闻采写知识,回顾检查以往的通讯报道工作,看看哪些报道抓得好,经验在哪里?哪些报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体裁,是指新闻写作的表达形式。一般说,报道的内容决定报道的形式,而报道的形式反过来又制约着报道的内容。好的新闻作品,总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在写作时,由于表达报道主题的手法不同,选择材抖的角度不同,组织材料的结构不同,以及报道所要达到的要求不同等等,所以新闻的表达形式——即新闻写作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宣传工作的需要,再加上新闻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新闻写作的体裁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要为报刊写好稿件,争取较高的采用率,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特点和要求。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曾在本刊连载“新闻采写讲座”,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现应读者要求,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刊登孙世恺同志新写的“新闻写作入门”讲座,包括:《怎样写消息》、《怎样写通讯》、《怎样写特写》、《怎样写调查报告》等题目。共约5万多字,可供各地用作培训通讯员的基本教材。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实用新闻写作手册》 贾刚为所著《实用新闻写作手册》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怎样采访好新闻,怎样写消息、评论、记者述评等。新书架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地说,消息《设计方案改一改节约资金近二十万》(原载1986年1月7日浙江日报(以下简称《设计》),在报纸编辑部收到的来稿中,属写得比较好的,我把它改写一下,目的是和通讯员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新闻报道写得具体生动一点,形象一点。我们现在收到的不少通讯员来稿,一介共同性的弊搞是:人云亦云的概念加枯燥乏味的例子。这类稿件实在缺乏可读性。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你的报道新闻价值再高,如果写得干巴巴,没有吸引力,也很难让读者接  相似文献   

10.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但是近几年来,消息的写作不很景气,以至于中国新闻奖的评委们一再呼吁新闻界要重视消息写作,不少新闻界的知名人士亦有同感。改进消息写作,多出消息精品已成了新闻界同仁们改进新闻写作的共识。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笔者重新学习了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部分新闻作品,颇受启发。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而且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了许多新闻作品。他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辞约意丰,简练洒脱,堪称是消息写作中的精品和典范。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闻实践,对于改进我们的消息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总是十分重视新闻工作,他不仅为党的新闻工作拟订很多政策,而且还抽空写了不少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1.
第7届新闻函授在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学员评改习作。1995年3月15日和6月15日,我们在《函授通讯》先后登出了4篇学员的习作《谭长俊写的消息《搬出沙发请回木凳,某高炮团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边立波写的通讯《腊八粥》、秦泳写的言论《也不妨“倒过来想一想”》、曹少龙写的调查报告《战士探家心态录》。我们把这4种新闻体裁称为最常用的“四种武器”》,要求学员们评政。教务处在按语中提出:学员们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就稿改稿,也可以重新结构另起炉灶;如果感到素材不够,可以虚拟情节。但必须划清界限:新闻…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随着业余写作的深入,碰到了许多个人难办的事。如为了写得真实,我设法多去采访、核实,但有的同志不愿接待,有的还说谎,以致我多次碰壁和稿件失实。请问:怎样去采访才能达到目的? 长春某部学员吕立新吕立新同志: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来你的信,问及怎样使被采访者乐于接受采访和避免失实的问题,我想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初学新闻写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难以确定新闻标题的困难。有时正文写好了还没有把题目定下来,甚至临到交稿时标题仍未想好.为此,特望编辑同志能在《新闻与写作》里编写一些有关确定新闻标题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文章。四川省达县地区农科所吳名让吴名让同志: 你在信中谈到的情况,不仅在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中存在,就是对一些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林业报》社、自治区林业厅、自治区新闻学会联合举办的自治区林业系统新闻培训班,8月10日在乌鲁木齐结束。在为期20天的时间里,来自伊犁、阿勒泰、喀什等地林业系统的40多名学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新闻采访,消息和通讯的写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16.
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厂宣传科干事李文峰,从1999年底正式涉足新闻写作,至今已在这条路上行走了3年多。虽然时间不长,却使李文峰完成了对新闻写作从无知到熟悉、从陌生到热爱的转变。李文峰从事新闻写作之前,喜欢写些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自视文字功底还不错的他,开始并没有把新闻写作放在眼里。可是他连什么是导语、什么是新闻由头都不知道,分不清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刚开始的成绩可想而知。他连着给《河南石油报》写了十几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李文峰带着对新闻写作的不解和困惑,参加了《河南石油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在培训班里…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同志是我国最早的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我党一位较早办报,领导报刊工作的新闻活动家。一九二○年底至一九二四年六月,周恩来同志为寻求革命真理到欧洲勤工俭学。在旅欧期间,他积极宣传马列主义,领导勤工俭学工作,并从事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的总支部和旅欧中国共产党总支部的创建工作。与此同时,周恩来同志还不辞辛苦地从事新闻通讯的写作,据统计,周恩来同志旅欧期间写了五六十篇《旅欧通讯》,约有二十多万字。在天津《益世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等有影响的报纸  相似文献   

18.
笔从网上看到一则中新社据《乐清日报》2002年10月21日所发的一条消息电讯,对照原报报道,两之间对同一新闻处理的不同手法,可以引发我们对县市报新闻写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建辰参加了9、10两届新闻函授。两年来,由于他潜心钻研新闻理论,刻苦锻炼写作能力,在同期的学员当中,可算是一个进步较快的“尖子”人物。为了检阅学员的新闻鉴别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了检查函授教学的效果,910两届函授,每年都围绕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4种新闻体裁,组织4次改写和撰写习作活动;教务处从学员的大量来稿中,筛选出较好的作品,刊登在《函授通讯》上,供学员们交流写作心得,探讨新闻业务。最近,我们回顾并总结了这项练笔活动,惊喜地发现,这两年共8次改写和撰写的结果,李建辰的习作竟有5次被选用(去年选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