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魏晋南舵朝时期沂蒙文化教育与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沂蒙地区与外地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在儒学、书法、文学、史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南北文化教育的沟通,促进了沂蒙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沂蒙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蒙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沂蒙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空间上界定,沂蒙文化范围大致包括今临沂市、日照市以及沂沭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时间上界定,沂蒙文化历经了史前时期、西周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这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沂蒙文化的内涵,概括起来有:山东文化、经学文化、名士文化和东夷文化、古国文化、沂蒙革命文化。沂蒙文化有原生性、连续性和交鬲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谱系的思想基点与逻辑起点,沂蒙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元素,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具体展现。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传播真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光辉历史;沂蒙革命斗争的历程,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在沂蒙地区践行初心、勇担使命不退缩的辉煌画卷;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沂蒙大地上的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战斗、生活在沂蒙地区的共产党人,无论是根据地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正是由于他们秉承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从而推动着沂蒙大地上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专题复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康衡 《新高考》2006,(7):61-64
[学法点津] 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重点掌握孔子“仁”的思想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宋明理学和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视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是形成沂蒙精神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临沂地区党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考察沂蒙精神与党的建设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对今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践行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实践为沂蒙人民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沂蒙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所彰显的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激发了沂蒙人民的抗争精神,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群同心、军民联合闯出了一番新天地,提升了沂蒙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坚定了跟党走的政治立场,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回顾百年来沂蒙地区的发展历程,每次阶段性成绩的取得都是党群同心、协力拼搏的结果,沂蒙人民传承和弘扬这两种革命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爱国心、感恩心、事业心,推进了沂蒙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沂蒙夷人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蒙地区是山东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历史上所谓的“东夷族”人,其实就是指今山东及其周边地区的当时土著人。沂蒙夷人是夷人的一部分。这里,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各时期的文化发现都十分丰富,其文化发展连续完整,有力地住汪了中国远古文明起源于中国本地的说法的正确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沂蒙地区古国林立,以莒国为最,鄅、郯居其次。从对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玉石器、乐器等文物分析看,当时沂蒙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先进。  相似文献   

9.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彰显了党群同心的巨大力量。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体现了其厚重的价值意蕴。沂蒙精神的孕育生成凝聚了党群同心的历史伟力,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推动了沂蒙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助推沂蒙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事业的发展,助力革命老区奋进新时代。从对各个时期沂蒙精神价值意蕴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得到以下现实启示:无论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党的领导始终是关键,要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群同心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0.
真真 《历史学习》2005,(9):16-17
“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一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这些知识点在现行统一教材中都有。用新课标的专题进行高考复习,不失为第二轮复习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1.
莫林虎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19-122,137
钱谦益儒佛融合的思想,是明清之际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映。在钱谦益思想中,儒、佛两家思想既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特点影响了钱谦益诗歌创作的面貌,使得他的诗作得以表现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历史的丰厚内涵,在明清之际这一文化转折期成为承前启后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2.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对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及曹操本来面目作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审视后发现:儒学不断地而又分阶段地吸收溶化着法家思想。曹操虽以法家称,但其“人治”行为并不符合纯粹的“法治”精神,真正深入其骨髓、贯穿其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造就其“刚健”、“日新”、积极有为的一生的,乃是早期儒学之根本思想-“修已以安百姓”。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借用佛教心性理论阐释《大学》,憨山也从佛教角度分疏《大学》,两人解读《大学》的思维理路大致相同:畅明本体的内在精神超越。王阳明是儒家向禅的靠近,虽充满禅意却不失儒家情怀。憨山是佛家向儒家的靠近,虽隐含救世情怀但终归于佛家。儒佛两家相互交融却不失各自的主体性,这成为晚明儒佛合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三教对曾几清淡诗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诗人曾几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清淡"——清新淡雅。其清淡诗风的基础是其感情的恬淡,而其恬淡的感情则来源于儒、道、佛三教对他思想的影响。因此,儒、道、佛三教是曾几清淡诗风的最终渊源。  相似文献   

17.
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以<春秋>学名于当时,学人们多从其思想意义或时代价值进行定位.孙复<春秋>学以儒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作<春秋尊王发微>是儒家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实现.从中国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复<春秋>学对宋初儒学复兴、两宋<春秋>学以及理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子祭酒是唐代中央官学———国子监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唐代,他不仅只是一个文化官员,而且扮演着文人在政府机构代言人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被视为一个时代最高学术水平的体现者,其任职人员的情况不仅能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水准,而且也能反映出某个阶段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以及对待儒学的态度。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国子祭酒人员的变动即反映出唐代统治者对待儒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从汉初到武帝前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时期。虽然焚书坑儒给儒学造成了极大打击,但秦统治者并未完全放弃儒家思想,而且汉初的黄老思想中也渗透有很多儒家的观点。此外,儒学在民间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在这一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汉代现实政治的需要,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一切与儒家思想在汉初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郑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在从汉到宋的经典阐释里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定为“淫诗”备受贬斥。然而追究“郑风淫”一说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汉代诗教的反动,“郑风”作为突破口被赋予特殊意味,并由此展开了不同于汉儒的经典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