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你"世界: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通的实践机制,"我-你"世界勾勒出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为了突破对象化语境,迈入"我-你"世界的殿堂,教育主体需要彰显沟通德性、调整沟通姿态、拓展沟通疆域:共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将工具沟通姿态升华为心灵沟通姿态,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为完整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通的实践机制,“我一你”世界勾勒出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为了突破对象化语境,迈入“我一你”世界的殿堂,教育主体需要彰显沟通德性、调整沟通姿态、拓展沟通疆域:共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将工具沟通姿态升华为心灵沟通姿态,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为完整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以注入式灌输构成其实践背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完整灌输论也要求注重交流与沟通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是在扬弃了近代哲学唯我性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主体间性理论,现代哲学被称作主体间性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旨在克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充分发挥主体间性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交往则是实现这一转向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提出后,已经运用到很多学科中去.以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过很大成绩,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这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取代.倡导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人文关怀的"交往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成为消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惑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实践活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选择。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由裁判型向导演型转变,由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变,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育实践的深入,主体性思想政治不再适应教育实际情况,于是,相关专家学者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角度。居峰所著《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主体间性为研究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二者深层互动,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由于受教育者不是一般的普通对象,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思维模式将向主体间性转变,人与人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还具有"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文章也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所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地位平等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哲学观的重要转向,也是时代的呼唤,其彰显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以人为本的内蕴,以此观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融通生活世界,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进行生命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通过辞活的学校生活引导大学生自觉反思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的教育,具有整合性、主体性、生长性特征。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题是实现教育对象由主体缺失向能动反映转变,教育观念由理性至上向注重人文关怀转变,教育内容由过于理想化向现实可能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这一原则,应在主体观上,实现受教育者由被动客体向能动主体转变;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职能定位上,实现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9.
当前,忽视甚至无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导致其低效的根本原因之一。重视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颠倒了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再颠倒过来,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理念上尊崇人格平等,实现主一客二元对立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教育内容上关照"生活世界",实现从自发向自觉自为的转变;教育方式上注重情感体验,实现由"思想灌输"到实践养成的转变,从而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接受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是走出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困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0.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