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据报道,山东滕州市"6·7绑架婴儿案",经专案组民警连续奋战60小时,被抢儿童王硕被安全解救出来,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这是令人欣慰的消息.警方破案神速,可说真正是急群众所急,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值得表扬.可是这篇消息中的几张图片却表扬得有点过头——  相似文献   

2.
季燕 《记者摇篮》2013,(1):23-24
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家媒体迅速行动,辽阳日报社及时动员编采人员深入边远山区,深入社区厂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采回一篇篇鲜活的报道,有消息、有通讯、有图片,还有舆论监督。基层群众的生活触发了媒体人的激情,随之而来的是清新朴素的报道文风,真实生动的百姓故事,还有人民群众热切的诉求。读者评价:这样的新闻有用、给力、好看;记者感  相似文献   

3.
蒋颖 《新闻实践》2012,(10):51-51
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怎样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使帮困助民活动常态化,更是需要媒体努力探索的问题。浙江电台交通之声(FM93)推出的"爱心梨"报道,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北京日报7月24日报道了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东宫问派出所民警袁时光,在追捕扒窃犯罪嫌疑人时腹部被刺重伤,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与他同时追捕犯罪嫌疑人的两名外地来京负伤人员,经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7月25日,北京日报继续刊出追踪报道《时光我们的骄傲》,以文字和照片形式报道市领导慰问袁时光家属以及社会各界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读者认为,北京民警袁时光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事实证明,我国公安战线的广大干警不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柱石,是保卫人民群众安全生活的忠诚战士。北京日报对此进行突出的报道是十分…  相似文献   

5.
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这是许多经济报道中存在的通病。如何使经济报道活起来,做到融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呢?在经济报道中弘扬"走转改"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可以让记者一"沉"到底,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报道充满新意和活力。一、聚焦基层聚焦民生,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一度飙升。央视财经频道派出多路记者,通过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海南产的辣椒,从菜地走向北京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其身价也是一路上涨。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大力宣传、弘扬雷锋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打牢人民群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需要。湖北日报的学雷锋报道策划有章法,形成了声势,赢得了"出新出彩"的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7.
王桂珍 《新闻窗》2014,(6):40-40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媒体的"重头戏"。"两会"报道因政治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两会"报道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实质上也代表着人民意志,与每一位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让"两会"报道在及时、准确、权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三贴近"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把"两会"中既受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赵正发 《新闻实践》2012,(10):30-32
主题报道无论是宣传部门还是媒体,都是想方设法想做好的"重头戏"。近几年来,丽水市委宣传部积极探索主题报道的组织方式,力求在"影响"和"创新"上取得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体会是:媒体联动是主题报道形成声势的关键所在;上下互动是提升主题报道影响的重要渠道;群众参与是做活主题报道的有效方法。浙江省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对丽水的主题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丽水的很多做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在不久前揭晓的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中,地方新闻单位——武汉晚报社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因“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获一等奖。 报纸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读者是否关注,是选择批评报道问题的前提之一。批评报道要想获得广泛的舆论共鸣和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选择群众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地方电台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找准经济报道的"切入点"是我们做好经济报道策划的关键所在。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做好经济报道策划,采写上要注重抓两头,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找好"对接点",寻找引发群众共鸣的"动情点",编排上努力做到创新思路增"亮点"。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吉安电视台作为市一级电视台,离基层最近。记者经常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对农业、农村、农民比较熟悉,对做好"三农"报道具有天然的优势。吉安电视台在人力、物力有限,播出栏目也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努力做活"三农"报道。坚持服务理念2011年,江西遭受了罕见的春夏连旱和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12.
谢斌 《新闻前哨》2012,(8):13-13
今年,湖北日报在省会武汉的发行超过10万份,超过以前的3倍,非常不容易。我们武汉新闻中心的同仁一致认为,"城市空间·大武汉"版不仅是让全省了解龙头武汉发展态势、先进经验的窗口,更是拓展省报在省会城市影响力的利器。这个版"寸土寸金",每条稿件都应该是不注水的"真新闻",要么引人深思,要么可读可品。我不敢说我们完全做到了,但武汉新闻中心全体同事用心用情,殚精竭虑,一直在朝这一目标奋进。迄今,"大武汉"版已刊发135期,1300余条稿件,多篇稿件获武汉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还有副市长因我们的报道召开专题会,研究相关问题,并特邀湖北日报的记者参加。我们采写的报道经常被都市报、金报采用。我们坚持新闻追求,让报道可读、读者爱读,坚决杜绝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我们敢于竞争,深入一线深入思考,和同城媒体比时效比角度比深度;我们严格把关,做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有锐度的新闻,让"大武汉"版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精挑细选,每天都有稿件因不符合用稿原则被枪毙。做有高度的新闻。以省报的视角报道地方新闻,不是居高临下,  相似文献   

13.
黄保才 《新闻实践》2010,(12):32-33
民生有"小民生",亦有"大民生",民生新闻不仅仅要反映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密的政府举措,其实也是挺"民生"的。关键是在操作中要站在民生的角度来打量、权衡和包装。民生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民生视角,最关键的是找准第一落点,即如何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和尊严。  相似文献   

14.
湄洲日报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通过设置基层议程,呈现群众主角;俯下身沉下心,倾听群众声音;改变报道语态,强化群众视角,全面提升了地方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表扬报道,说的是某个体工商户诚实待客、勤劳致富的优秀事迹,然而画面中却出现了他用杆秤给顾客称东西的镜头。另有一则表扬报道,说的是一位原来专门打牌赌博、惹是生非、被村民称为“烂仔”的后进青年,后来转变了,自掏腰包建村文化站,乐为村民做好事。画面中出现了他在放VCD机时的镜头,然而他手中拿的光盘及桌上摆的光盘一看就是盗版的。还有一则报道,说的是某地发生了洪涝灾害,当地一家化肥厂急农民之所急,主动向农民捐献复合肥200吨,然而画面中的复合肥包装却能清晰地看到“N+P2O5+K2O+S+Ca+Mg≥45%…  相似文献   

16.
某市报一则消息的导语这样写道:3月30日上午10时许,红卫化工厂职工罗某携子将一面绣有“人民保护神”的锦旗送到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一大队,感谢民警帮其找回走失的儿子。 该报的另一则关干公安部门“爱民月”活动成果的报道说:在整个“爱民月”活动期间,市公安部门收到群众表扬信129封、锦旗78面…… 用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类似报道还有不少。诸如特困户脱贫了、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了、辍学学生上学了等等,他们大多都要如此“感谢”政府或某部门、某领导一番。新闻媒体对此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描述他们在…  相似文献   

17.
蒋守昌 《军事记者》2012,(12):36-37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一贯指导方针,是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目标体现,也是部队媒体新兵训练报道的具体要求。去年以来,《人民前线报》开设"我们的新兵连"专版,在"三贴近"中搞好新兵入伍训练报道,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突出价值引领,为新兵成长进行思想导航刚刚进入军营的新战士,正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李静  梁智 《新闻世界》2012,(7):234-236
重大灾难性报道是我国传媒报道中的重要方面。在媒介仪式视角之外,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生"、"死"、"灾难"和"救援"是符号矩阵中的基本义素,遇难者、幸存者、救援者和非灾区者是主要的行动角色。重大灾难性报道传达出对人本身的关照,参与了人"死"而"被铭记"的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形成于本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深度报道被称为"大标题后报道",法国则称之为"大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了西方报刊的"报坛霸主"。在中国,深度报道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也渐渐在新闻界扎下了根,并随着媒体的激烈竞争日渐"枝繁叶茂"。可以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的深度报道,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极具生命力,它不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活得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晚报的舆论监督是晚报党性、群众性和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一张晚报,如果没有批评报道,没有舆论监督,就会陷入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缺乏战斗力的困境。晚报应该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诚意地代表民众,帮助他们实现民主权利,进行经常有效的舆论监督。如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