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的词作对梅花可谓情有独钟,梅花既是审美主体的隐喻和象征,又是美的理想和追求。词人凭借梅花寄寓了多种情感: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之情;借梅言志,委婉表述自己的高雅之情;借梅喻世,曲折反映忧国思乡之情。一、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之情词人将梅花作为一种形象载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进行了诠释。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多情善感,在她与花的对应性观照中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2.
沈婧 《新读写》2014,(3):10-11
自古关于梅花的诗句、典故数不胜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陆凯借梅花比喻他和范晔之间的真挚友谊,并以此寄语范哗美好将来。“梅妻鹤子”的主人翁林逋则隐居孤山,以梅做妻,写下了不少咏梅诗词,《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梅花的剪影写照。  相似文献   

3.
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意象,其独特意蕴的确定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宋代咏梅文学达到高潮,梅花的象征意义成熟、定型。本文从宋朝的梅花诗词入手,分析了梅花意象在宋朝的主要象征意义:代指美人、仙子;还可表达对远方朋友、家园故里的思念之情;象征君子;象征隐者、高士;所以,宋代文人在赞叹梅花美的同时,更多借梅抒发人生情怀,彰显自身高洁品质。  相似文献   

4.
"梅"是宋词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花卉意象。梅具有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的神韵美感,是宋词梅意象的精髓。由此,梅成为宋代词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具有了人格意蕴。姜夔存词八十四首,而咏梅词多达十八首,几乎接近全词的四分之一。姜夔的咏梅词融入其人格象征,借梅花写自身高雅的人格情操、托梅花寄寓忠怨之辞及情感体验、以梅花抒发凄楚苦寒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5.
徐华 《现代语文》2006,(1):77-77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常以格高韵胜的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着她美丽凄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情感的跌宕起伏:早年"常插梅花醉"的欢乐,中年"按尽梅花无好意"的悲凄,晚年"难看梅花"的沦落.梅承栽了词人一生丰富深蕴的情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既是她生命情感的见证者,又是她女性意识的彰显者.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梅花诗的发展历程,梅花从先秦时期注重它的果实即实用功能,发展到魏晋时期对梅花审美功能的发现初露端倪,再到宋朝文人士大夫注重梅的形态内涵即注重梅的品格象征寓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朝这一审美象征功用的发现是梅花发展史上梅花意象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生发出对梅花的喜爱,进而形成独特的文人梅花情结。张道洽作为南宋末期的诗人,以300余首的梅花诗获封"梅花诗人"。在内容上,题材多样,有岭梅,千叶梅,照水梅,瓶梅,墨梅,寻梅,折梅,嗅梅,仿梅,忆梅;在艺术上,清洁,平和,随意而发真情,但又不免单调,重复。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而在众多花中她最爱的就是梅,她所作的咏梅词,是梅的家园,更是作者寄托心绪的心灵故园.而梅花也将词人的坎坷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首先,看到题目《病梅馆记》,就不由人不产生疑问:梅何病之有?此病从何而来?能否救之、疗之?作者开篇并不急于解疑,却先说江浙盛产梅,为下文广贮病梅以疗之作下伏笔。接着作者指出,对于梅花,“文人画士”有其欣赏标准:以曲、欹、疏为美,否则就认为无姿、无景、无态。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借此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刚正不阿、有骨气、生机蓬勃的人才遭到忌恨、摧残、杀戮;…  相似文献   

10.
梅是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它枝干挺秀,隆冬时节,花蕾凌雪绽放。梅花素雅洁美的体态和清峻绝俗的风格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历来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在我国古代大量的咏梅诗篇中,诗人们或描绘梅花鲜妍美丽的风姿,淡泊幽远的意趣;或就梅花花期早、衔雪而开的特性赞美它卓然不群的品格;或借写梅花的雪魄冰魂,隐喻人生,表达对某种傲岸坚贞的凛然峻节的礼赞,抒写自己执着于理想的心怀。 《夏梅说》为作者的托物写怀之作。文章虽也是写梅,但取材角度却别出机杼。文章由作者友人的一首《夏梅》诗生发出感想,作者认为:梅花与冰雪为伴,  相似文献   

11.
高涵博 《文教资料》2008,(16):11-12
在李清照词中,梅花意象占有很大比重.关于梅花的创作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无忧无虑的少年.甜蜜中有离愁相思的中年,国难家愁、流落天涯的晚年,正所谓"梅语人生":这些梅花意象真实地记栽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命情感历程.本文从词人创作的内心境遇和感受来分,拟将其有关梅花意象的词作分为三个时期来展开论述,通过这些梅花意象来触摸李清照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复杂的情感变化历程.并进一步思考"女词人百花之中独爱梅花之由",结合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的繁荣之由和梅品与词人人品的对比分析,笔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梅花之品性正如清照之人格情操.词人注重梅花的品质,抓住了梅的风神韵致,以梅自况,表明了自己的高洁.由此领略李清照的人格魅力,感受词人格高韵远的人格情操.  相似文献   

12.
《病梅馆记》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年)于1839年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通过这篇散文,托物喻人,借梅议政,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反对传统思想的压迫和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和强烈愿望。在文章中,作者记叙了江浙一带的梅树遭受人的摧残迫害而皆病的情况。本来,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梅花是大家都喜爱的。人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具有不畏严寒的品  相似文献   

13.
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冷艳芬芳,风韵洒脱,清雅高洁,素有花中魁首之称。历代文人首推崇梅。唐宋以来,凡诗人词家几乎无一不写梅花。或赞其幽香浓烈,或喻其情操如雪.或颂其坚贞似铁,或爱其旷达高古……然自古贵咏梅花.多托物言志,借咏梅花而抒发自己的高昂斗志与美好情怀。  相似文献   

14.
诗人与梅     
周媛 《初中生辅导》2011,(19):41-4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大概因为她总是凌霜傲雪、独自开放的缘故吧,梅,以清新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赢得了不少诗人的钟爱。他们或寻梅、或探梅、或访梅,写下了一首首咏梅佳作,情思隽永,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15.
梅花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之所以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相同的品格。梅花被人格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本文从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梅文化现象成因两个方面挖掘梅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顾向阳  冯堂冲 《中国教师》2013,(Z2):142-142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能引领师生在和谐环境中教与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梅中人结合自身优势,遵循学校发展战略,建设梅花文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营造独特的梅文化校园环境在"梅文化"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中,我们充分体现了自主化、多元化、人文化的原则。以"梅花"冠名处处显现于梅花中学校园内,梅花便成了校园的标志性植物。我们  相似文献   

17.
认识韩梅波已有10多年了。"梅波"这名字与她的性格非常贴近。"闻道梅花坼晓风","梅"自然让人想起她独立、坚忍的品性,我以为韩梅波的专业成长道路上就有这样的精神支撑;"波"表现了水的绵长和柔韧,水的一些秉性韩梅波身上与生俱来,"夫唯不争,故无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执着不悔,淡然、安静。初见韩梅波,给人朴实、严肃的印象。她不像大多  相似文献   

18.
冬日赏梅     
腊梅,一脚踩着冬,一脚踏着春,面向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腊梅,一身正气,一份执著,一丝幽香,一片玉洁,给人们带来几多温馨,几多缠绵。人们爱梅赏梅,或羡其姿,誉她"银装素裹睡美人";或喜其态,称她"映雪梅花分外娇";或慕其香,颂她"暗香浮动月黄昏",或敬其品,赞她"傲骨梅无仰面花"。腊梅与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盛名,与松竹有岁寒三友之佳号,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象征,是文人墨客吟咏书画不可或缺的"模特"。  相似文献   

19.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影射时弊的文章。一般认为此文反对文人画士偏爱梅花的病态,所托之意不难辨明。但是也该看到,在龚自珍的托意之外,梅花的美仍然有她的特点。龚自珍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话,没有下“谬矣”的结论,而认为是“固也”,就是固然不错的意思。教学中,对这两个字不可忽略。梅  相似文献   

20.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他热爱遵循自然原貌的梅花枝干:或横直或欹斜,展现梅花最美的一面。现实中也有些人对于梅花枝干以曲、斜、疏为美,这又促使许多卖花木商人曲意逢迎,对梅花枝干刻意扭曲、修剪,靠“摧残”梅的枝干来赚钱。此现象,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与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