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有山有水必隐藏着英才俊杰的身影:而英才俊杰的不凡却也正耽着对山水痴恋般的寄寓。  相似文献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美在雄伟、峻峭;水,美在潋滟、奔放。山水之情,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山水之美,陶冶着人类的情感。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去获得这些融于语言文字之中的“美”呢?又如何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去感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趣呢?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就像这世界缺不了山也少不了水,文学的世界上也必“山”、“水”相融才能“百草丰茂”、“桐花万里”。然而正像灵动的水永葆蓝色不变,沉稳的山幻化出万千色彩,“水”性的诗人也有“山”的刚强,“山”性的作家也充满“水”的柔情。今年考生的佳作中,有一批紧扣山水,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证明中国文学传统中灵动或沉稳的作品。虽说创意还不够,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考生文学积累之丰厚,构思谋篇之灵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自己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时灵活运用的过人  相似文献   

4.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5.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你为什么哭泣,我的友人?那幽幽的哭声把我的心灌得好沉好沉。我不明白,我早已告诉你,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分,可你为什么还在你我分离之际,如此这般悲伤。“友人情深枉凝肠”,让我把你的眼泪拭干,让我看到你往日如靥的笑脸。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方能相见,我将踏上这南下的列车去异地深造,这留下我们的笑声与美好回忆的小城也许会因岁月流逝而模糊。但惟有你,在我心之天空中永远如云飘动。振作起来,何必悲伤,何必自己如此憔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旷达的离别之感,你何不以旷达之心看人生、看分别呢?朋友,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6.
在参观××学校的时候,看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现象。一个学生,检起一块砖头,在老师背后瞄准,并且狠狠地说:“我要把你的脑袋砸碎。”学校里的墙壁上,也有学生用粉笔写着:“打倒×××老师!”我有些不理解,学生何以这样仇视自已的老师呢?于是,我特别  相似文献   

7.
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形成了一类“咏钟诗”。  相似文献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心中的社会;“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是鲁迅笔下的社会;“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是沈从文心中的社会。文人以文字组成图景,展现着不同的社会。你对社会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狼的自由     
“只要让我成为森林之王,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狼对其它动物发表着竞选宣言。于是,渴望自由的动物们便推选狼做了森林之王。某天,牛来到河边想喝点水。狼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满脸笑容地说:“啊,朋友,你好。你现在想干什么呢?”牛说:“喝水。怎么这里的水不能喝吗?”狼说:“当然可以喝,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这是你的自由。不过,我是森林之王,这水自然就属于我的,我当然也就有收费的自由了。”牛瞪大眼睛:“收费的自由?那么,请问,这费用是怎么个收法呢?”狼说:“啊,朋友,为了使你的自由和我的自由都得到保障,你看…  相似文献   

10.
孤独进化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心中的社会;“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是鲁迅笔下的社会;“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是沈从文心中的社会。文人以文字组成图景,展现着不同的社会。你对社会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1.
山水自关人意,人自钟情山水。中国人对于山水似乎情有独钟。许多成语“山青水秀”、“山高水长”、“山重水复”、“险山奇水”、“残山剩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是静止的书,水是流动的情。山水互补,山衬托着水使其端庄,水滋养着山使其丰满。山水是中国人的知音。  相似文献   

12.
阅读山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当吟颂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我心中不禁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回味黄河之雄浑之水,长江滚滚东逝之水,我更依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水各有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丰富飘悠,潇洒从容。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仁者爱山,志在山的稳实博大和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水,志在水边步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所以,我们要经常置身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因为置身自然,阅读山水,心情会清爽无比。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三境界     
这一期的“作文材料宝典”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一部分文章后面加了编辑的提示,又增加了几段“名人睿语”。对于这种改变,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欢迎写信来!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  相似文献   

14.
五泄水赋     
许昂 《中文自修》2006,(10):27-27
前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于是便往山水中逃了一回。 脚下是颠簸的甲板,甲板下便是起伏的人工湖水。对一般人来说,四周风光当属不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水外围着山,山中盛着水。然对我而言:山不及武夷之峻秀,水不及千岛湖的渺阔罢了。  相似文献   

15.
圣智者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下之意山水关乎性情,仁之于山,智之于水的共鸣,既是纳山入仁、纳水入智,又是化仁入山,化智入水,二者都别有番境界,难怪古往今来感造化之工乐山水不疲者、兴人力之劳假山水自如者比肩继踵,以求眼底之山水与胸中之丘壑相与为(?)清代施闰章处其中 施闰章作《就亭记》类似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其名在亭,其意则在山水。虽说施闰章以议论开篇,道人向往的兼有“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引人瞩目、但行文交代建亭原由、亭处地势并没有跳出传统的记述格局,好在他同时袒露胸襟,使记述之初就与  相似文献   

16.
读山·品水     
宇宙乾坤,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缜密相连。若能懂得欣赏,细细咀嚼品味其中的哲理,便能领悟人与自然都是由生灵在主宰。只要心存友善和情爱,生命便与你我共存,生生不息……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的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  相似文献   

17.
读山品水王玉茹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相似文献   

18.
张元珂 《山东教育》2007,(12):54-55
一 见过的山也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之美是仙人的馈赠。于是,文人骚客,把山水吟咏成诗,点染成画,超度成禅;三江五岳,长城大漠,看也看不尽,数也数不完,在梦里,在心里。泰山太霸气了,庐山太哲学了.黄山太华贵了,蒙山太世俗了,而独独五彩山。不张不扬,静若处子般屹立于崇山峻岭间。  相似文献   

19.
骈文精品《与朱元思书》,寥寥一百余字,简洁传神地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不仅语言优美生动,而且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文章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按说,接下来就应该依次写“奇山”、写“异水”,与前面相呼应;可作者接下去却笔锋一转,先写“异水”,再写“奇山”,使得文章  相似文献   

20.
读山品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苍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