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的手机摄影对新闻信息传播发挥重要作用。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媒介特性,在图片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背景下,手机新闻摄影改变传统新闻摄影传播模式,在社会媒体平台发布手机新闻摄影图片具有深远的传播力,使得信息发布者与受众社交网络扩散。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摄影生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机新闻摄影影响力与参与性增强,但同时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对社会化媒体下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进行探讨,分析手机摄影新闻传播的负效应,提出手机摄影应用建议,为手机摄影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功能在逐渐强化,到了现今阶段,手机逐渐进入到了智能化时期,出现了很多手机媒体,对传统的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减缓了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本文就以体育新闻为例,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之间的联系,然后重点对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新闻行业更好地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在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进行下,媒体行业随着前进的浪潮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媒介的融合,在市场环境的变换和各种媒体的激烈竞争下,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手机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也将融合媒体向更加深层次进行发展,手机媒体以其高度灵活的突出特点,在各类新媒体中以飞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壮大,摇身一变成了现代人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方式。媒介的融合将融媒体可以在各样的媒体中进行互通,也可以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应对更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本文在将传统媒体和目前手机新闻传播的传播形态进行对比后,进一步分析手机新闻传播的特征,并对此进行总结,以期为融合媒体背景下手机新闻传播形态的发展创新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4.
周浒 《报刊之友》2013,(3):107-108
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来在图片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手机新闻摄影正改变着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有了更深远的传播力,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发布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散,更大范围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本文以Instagram为例,就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融媒背景下,智能手机将成为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传播媒介。本文阐述了融媒体的概念,分析了手机新闻传播形态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融媒背景下的发展优势,提出热点事件即时推送、大幅度提高新闻播报过程的互动性、降低新闻传播门槛、媒体从业人员应该以高度负责的意识引导公众等融媒背景下手机新闻传播形态的创新发展模式,以供新媒体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姚崇  ;安昱霏 《新闻世界》2014,(10):103-10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如何辩证的看待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璐  冯超 《新闻世界》2014,(8):138-139
手机媒体作为当今新闻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之一,也是新兴发展起来并具有较大潜力的一种媒介,其在报道实时动态和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体育新闻是一种极富变化性、趣味性和可视性的新闻类型,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如何良好运用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使手机媒体的优势与体育新闻的特性均能够得到有效彰显。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信息传播的大革命。如今,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催生了一种新型的媒体——手机媒体。除通话外,手机还用来上网、看新闻、收发邮件、游戏娱乐、订购商品和服务,许多人将其称为"第五媒体"。手机通过通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平台出售信息产品。以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为例,其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业务,2006年,又推出了一款即时通信工具——飞信(Fetion),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是我国的新型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多媒体技术所导致的新闻传播全球化。因此.在此分析探讨手机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及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和立勇 《新闻界》2008,(5):67-69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手机短信的新闻传播效能,正被日益发展的手机多媒体功能所淹没。现阶段对其新闻传播效能的研究和利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冒进的功利主义思想,所以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已有功能的效能,亦是对新媒体深度开发的一种表现。因此应充分发挥手机短信传播新闻的优势,尤其在对通讯相对落后地区的新闻传播,及在重大事件新闻传播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凌霄  张冉 《新闻世界》2010,(8):263-264
本文探讨手机电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第五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涛 《中国广播》2014,(1):44-47
"后回归时代",对港澳新闻传播媒体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内地媒体需要调整对港澳新闻传播策略。包括立足服务时代、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审视对港澳新闻传播,变内地视角为港澳视角,变"碎片化"传播理念为"战略传播"理念;加强与港澳同行以及在港澳的中央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不仅仅是人们重要的通信工具,还是有很强覆盖力的传播载体,因此,手机被称为新兴的"第五媒体",并且以这一媒体为载体的文学称为"手机文学"。手机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聪 《传媒》2017,(16)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中以智能手机的影响最为明显.据2017年3月GSMA公布的"移动经济"报告预测,到今年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人(最新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到2020年全球手机覆盖率将达到80%.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其无可比拟的便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为新时期的人际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通常以智能手机为传播终端,以网络为信息平台,在分众传播的目标下采取定向或者交互式的传播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个性化传播.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严肃认真,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成为手机媒体快速发展、普及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手机媒体也对新闻传播形态的改变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逐步从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多种传播介质传播新闻信息,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当代新闻记者要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对新闻的敏感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朝晖在参加"2010中国手机新媒体发展高峰论坛"时表示,CMMB手机电视对三网融合乃至手机新媒体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用户共性需求,从而使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真正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艾丹 《新闻前哨》2007,(12):38-39
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上网,手机看报,手机娱乐,不知不觉手机成了“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是在电信网与计算机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在传播方面有很多优势。目前,全国众多的新闻媒体纷纷发展自己的手机新闻业务以及其它资讯服务。为的就是抢占3G时代的新闻高地。  相似文献   

18.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19.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体作为一股新兴的传播力量,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势于一体,成为第五媒体。在如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作为多媒体终端,其传播的内容渐渐呈现融合新闻的特征。本文从手机媒体的移动性、个性化以及互动性等特点探讨多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和编辑,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