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学界一致认为是在民族主义运动之后产生,并习惯用西方的逻辑思维解释这一过程。事实上,仅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难以对其形成过程构成完整认识。文章采用唯物史观对民族国家形成的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剖析,对于这一漫长过程仔细梳理,认为其形成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因素,除了政治经济的建构外,也包括文化因素的补充。对于民族国家形成,需要多学科多理论的支撑,是个学界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何谓政治发展?各派政治学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活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变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发展,政治变革和政治现代化具有共同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上,政治发展向何处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多数西方学者都把历史长或演化造成的世界格局当作自已的视界。把西方的政治模式视为人类政治共同发展的不可逾越的界线。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人类居住在一个贫困的星球上,但西方政治体系却使全世界仅有几  相似文献   

3.
一凡人都有人格,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人便开始了对人格的思考,但科学的人格研究的展开却是本世纪后的事情。研究人格的科学是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几十年来,它已在西方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各家各派此起彼伏、争芳斗艳的局面。把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各家各派汇集起来,大致可以划分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第一,精神分析类型,主要代表有弗洛伊德、荣格  相似文献   

4.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列宁学”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同西方“马克思学”类似,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学派或系统的学科。西方“列宁学”各派别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通过研究列宁主义和列宁的生平活动,试图否定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继承人的列宁和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本文将就其起源、主要流派、基本手法以及它的阶级性质等方面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 ,自从阿诺德·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以来 ,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释。社会变革学派认为 ,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 ,既是经济上的革命 ,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 ,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 ,或者说工厂制的兴起 ,工厂成为管理劳动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宏观经济学派注重研究一些宏观经济变化 ,如 :国民收入、资本形成率…  相似文献   

6.
作为同是对西方传统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批判和否定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本主义 ,都强调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强调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人占主导地位 ,并由此批判以近代西方理性派形而上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 ,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的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 ,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哲学的重建的根本途径归根到底是向人的回归 ,这既是西方人本主义各派哲学共同的、突出的特征 ,也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批评既涉及到不同的学派观点 ,又涉及到对大众文化的定性评价。研究的出发点、社会观及对大众文化生长过程中现象和本质把握的不同 ,必然造成对大众文化认识的片面性。本文认为 ,无论西方工业社会文化生产的低级满足论 ,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异化理论 ,都程度不同地贬抑和束缚了大众文化及其批评理论的发展 ,而我国学界的各派观点对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实际 ,尚缺乏一种积极的总体把握 ,理论的创见性往往被理论的狭窄性所窒息 ,批评理论尚缺乏对自身的批判和建设。本文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立足我国社会 ,对历史上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和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 ,进行一种积极的反思性批判 ,探索我国大众文化批评所应走的道路 ,以加速推进大众文化批评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由此出发,它们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关系上也持有不同的论点。重构论认为,历史事实自身就会呈现出意义,从而支配着历史解释。在建构论看来,史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建构当中就包含了解释的因素,事实与解释并非截然分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立场也即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  相似文献   

9.
借用化学学科中的“同分异构”理论对中西方大学文化进行界定和分析,是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中西方大学文化问题研究的一种尝试.通过运用“同分异构”理论及其方法,对中西方大学文化结构和历史演化机制进行了论述,并对中西方大学文化“同分异构”现象及生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西方大学文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同分异构体”;为科学解释中西方大学文化间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等现象,进而实现彼此间的融合与转换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模式以历史人物的外在表现为切入点 ,以经验类推为主要方法 ,其逻辑前提是人类共同的人性结构。董仲舒在具体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案例中忽略历史人物的个性 ,强调道德动因的合乎规范性 ,提供的仅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诠释学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解释 诠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西方已有漫长的历史。诠释学是“意义”宣告、译解、阐明和解释的技术,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历史诠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知道,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意义的转换就不可能有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从学科性质上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对人类过去的一种解释、说明与记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原因,学术界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我们在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这种解释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可以缓慢地通过自己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样能发展出资本主义来,根据这一解释,这一必然过程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迫地中断了,于是中国沦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然而,这种解释不能回答,日本同样是东方国家,同样受到西方的挑战,同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压迫与文化冲击,为什么日本却能成功地发展为东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相互阐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中"现实的人"的充分展开必须超越"解释世界"范畴而向"改变世界"范畴跃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的解放和发展,通过对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扬弃了"抽象的人"的唯心主义范畴,正本清源地以历史中"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通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依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在批判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解释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或流派,比较教育学家则借用依附理论发展成为了依附论分析模式,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是否依附问题成为比较教育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个新的立场和角度,即认为争论历史上中国高等教育是否依附没有意义,要放眼未来,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走出一条"学习西方、批判西方与创造自己"三者有机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从形成到发展,从初步确立到系统发展、流派纷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历史地分析和把握从古至今各派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才能全面地认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路向,也才能从其中吸取合理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模式以历史人物的外在表现为切入点,以经验类推为主要方法,其逻辑前提是人类共同的人性结构。董仲舒在具体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案例中忽略历史人物的个性,强调道德动因的合乎规范性,提供的仅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影视资源在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频繁使用,如何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被引入到高校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中,是对教材知识的影像化,发挥着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在世界现代史教学过程中,同时代拍摄的电影,与后来以历史回忆录的形式来加工创作的电影相比,不仅是大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历史社会记录,是论证某一历史现象可资借鉴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习风格( learning style)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四十多年来,学习风格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对于学习风格,中外研究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一、关于学习风格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风格?西方学者对其各有独特的解释,观点纷呈,正如托马斯·贝勒 (Thomas.Bello)所指出的:“学习风格的定义差不多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者一样多”。下面列举一些: …  相似文献   

20.
传统伦理观对中西历史上同性恋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它都普遍存在。古希腊人甚至把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同性恋现象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具有"原罪",人性本恶,因此同性恋者在欧洲中世纪受到了残酷的对待。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同性恋者在中国历史上并未受到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肉体上的摧残,但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批判。通过对中西方历史上同性恋者生存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要正视同性性取向,给这一弱势群体以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