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琳 《培训与研究》2008,(11):96-98
沉默螺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学。有三个关键概念: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径主要有三种:从心理学层面入手削弱和解除“沉默的螺旋”;从与媒体的合作上看解旋;社区对螺旋的解开产生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螺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学。有三个关键概念: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径主要有三种:从心理学层面入手削弱和解除“沉默的螺旋”;从与媒体的合作上看解旋;社区对螺旋的解开产生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众理论是以受众为核心所建构的现代传播学理论,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因此,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受众理论,不断优化教学理念与手段的方法,针对不同受众小群体,培养意见领袖,避免沉默螺旋,消除信息茧房危害,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语言变异进行观察,认为语言变异的产生犹如"优势意见"的产生,而变项不断扩散并最终成为既定形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劣势意见"沉默的过程,人们在接受语言变项过程中表现出的趋同行为或可以得到这一理论的解释。而新型社会语言的产生和存在语言的消亡则是更大范围和意义上"沉默的螺旋"。  相似文献   

6.
以新浪微博平台的"计算机技术交流"和"教育话题与教育生活"两个微群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探讨了样本微群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参与者特征、知识建构特征及其与社会网络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教育类微群的社会网络结构松散,知识共享与建构的水平较低,且缺乏深层次的知识建构;教育类微群的社会网络结构仅影响成员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和知识建构的形式,与知识建构的层次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小学生参与班级决策易出现“沉默螺旋现象”沉默螺旋理论是传播学和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指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这类观点;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者很少有人理会,即便自己赞同它,也会选择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往复循环,就形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高校学习型社团中学生"意见领袖"对培养社团成员沟通能力的作用,考察其在沟通发起、信息传递和总结反馈这三个环节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积极寻找社团中的"意见领袖",激发其沟通潜能,以推动社团信息交流,同时警惕"伪意见领袖"对其他成员沟通能力产生的消减力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螺旋"由德国社会学家诺利.纽曼提出,其意是指人们面对一项公共议题和判断公共舆论是否会朝赞同他们意见的方向改变时,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他们就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体表达意见的匿名性等特点,少数意见者面临的社会压力大大减少,持相反意见的"少数派"依然可以首先活跃在虚拟社区,使"沉默的螺旋"转变为反"沉默的螺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而言,既要积极借鉴"沉默的螺旋"理论,充分扩大它的知晓度、熟悉度、认同度;也要借助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把握舆论动向,促进其得到更为持久、深入的传播;同时还要把握两种模式的理性或非理性因素,抑制两种模式下的非理性因素及现象的产生,借助各种传播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各种社会舆论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经典理论之一,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纽曼从传播视角提出的,该理论对研究现实传播现象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高校中班级决策活动作为传播活动之一,是否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从传播视角入手,对其沉默现象的存在性,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消除沉默现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刻探析,从而使高校班级决策氛围更加科学民主,促进班级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课堂沉默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消极沉默,主要表现为"不会说"和"会而不说",改变后者,正是打破中学英语课堂沉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将"会而不说"的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分为长期沉默、短期沉默、科目指向型沉默和教师指向型沉默,描述了各类沉默的表现,分析了沉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教师应对这种沉默的策略。旨在试图打破课堂沉默,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Web2.0技术的发展加强了网络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交互,而用户交互行为的加强则促进了网络资源的发展和利用。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法结合的基础上,以新浪微博群为例,对选取的"教育技术"群中由用户交互所带来的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公共虚拟学习社区中,用户之间的交互程度影响着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水平;核心用户(或意见领袖)在资源动态发展利用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社群内小团体的发展,对知识节点的丰富以及整个社区内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的分析,从成员交互、意见领袖的作用、凝聚子群的建设和共建共享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鱼小朵:淀粉们,上期的"微群"秘技,大家是否已经学会了?本期,让我们继续挖掘它鲜为人知的小秘技!群内活动更热烈只要是入群者肯定都是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完全可以发起某些活动让我们的微群更加热闹更加壮大。第一步:单击群上方的"我要"右侧的[发活动],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活动的分类,包括"同城活动"、"线上活动"和"有奖活动"三类,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即可(图1)。第二步:选好后单击[下一步],设置好活动的具体内容如活动标题、开始结束时间、活动描述及活动话题等,然后选择好自己关联的微群并单击[确定],即可成功在自己的微群中发起活动,然后单击[分享到微博]即可让博友们一块参与了(图2)。  相似文献   

14.
“沉默的螺旋”理论自被提出以来,在政治、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经济领域提及甚少。在消费领域,每一场流行风潮的兴起,每一个品牌的成长,“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形成主流消费意见。广告人在广告实践中有意识地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依据,将使市场上主流消费意见的形成过程更加理性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1+1"微群阅读即围绕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把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组群教学。这是提高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全新尝试,其特点是切入点小、方向明确、便于操作。微群阅读可以通过平行阅读、一主一次阅读、一动一静阅读等途径,让学生在两个文本中恣意行走,不断引发他们的思辨,提高他们筛选、判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从容应对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通信技术有望改变人与人的通讯模式。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影响下,传统的等级式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状式信息传播模式;群体组织呈现出非正式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点;沉默螺旋理论所预言的"沉默少数派"不再沉默,公共舆论日益多元化;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组织的"广场效应"与"群体极化"现象愈加明显,统治者更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特有的性质,使许多传播学中的传统理论受到置疑,其中就包括根据传统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及其舆论学说出发,证明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独恐惧感”、“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概念的适用性,论述了网络中舆论形成的机制仍然不变。由此可以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中的"交流"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概念的相似性,及传播学中的"交流"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的构成要素及活动过程相似性,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交流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传播学中的"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具有等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建构理论倡导和支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脉络之中实现知识的流动、生产和创生,如何利用社会化网络建构学习共同体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微群是随着Web2.0而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社群,具有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交流的时效性与临场感等特征,可以多渠道地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便捷地将海量碎片信息重组并提供良好的应用程序接口,实现软件功能移植。河南师范大学以"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内容为主题,通过13周、三轮行动研究法,进行基于微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实践,发现利用微群进行学习,能发挥教师主导和学习者主体作用,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个人协作学习、自我管理、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沉默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无声的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沉默分为广义沉默和狭义沉默两个概念,广义上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沉默现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而狭义的沉默仅指教师提问或者课堂讨论时学生表现出来的静默不语的现象。按照沉默在课堂中的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将课堂沉默划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回答之前积极思考时所表现的沉默是一种积极的沉默,而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