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新疆高速公路沿线100多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1~2010年)风向、风速资料,以及沿线7个6要素5层梯度风1年(2009~2010年)风监测资料、10个铁塔梯度风和30个大风监测站近10年(2001~2010年)监测资料,应用气象模式和极值Ⅰ概率模式计算出高速公路沿线100m×100m空间网格点上距路面4m高度处最大瞬时风速,结合线路走向与强风主风向之间夹角,确定高速公路沿线强横风警戒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高速公路五横布局中的百里风区强横风区间大风日数在157~209d,是我国乃至世界高速公路风害最严重的区间之一。阿拉山口风区、三十里风区、达坂城风区强横风区间次之,年平均大风日数148~155d。公路平原绿洲区间的风害最少,年平均大风日数不足10d。沙漠公路中部大风日数多于盆地边缘绿洲区间。高速公路强风区间短时间内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增量在±5.0m/s之间,最大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遵循正弦波周期。新疆高速公路沿线风害5大区域中以特强重大危险区和强重大危险区危害区危害最大。研究提出了新疆"五横七纵"高速公路风害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风害防控信息管理技术、防风栅防护技术。因此本项研究对于制定全国高速公路风害防控技术和安全行车技术标准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自今年5月以来,随着北半球夏季的来临,东南亚各地不断刷新极端高温天气纪录,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个别地方的气温超过50℃,致使路面熔化、多人死于高温炎热。我国也未能幸免。从6月14日开始,由于新疆的暖高压脊东移下沉,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北方晴热天气升级,华北、黄淮多地出现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尤其是从夏至日起,京津等地“40℃三连”,全国有20多个国家气象站创下历史最高气温纪录、近50个国家气象站打破6月高温纪录。6月底及7月初,全国不少地区接连迎来新一轮热浪,气温更高,持续更久,京津冀等地气温再次达到40℃,某些地区的气温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部分地区午后地表温度超过70℃。7月9日,我国有103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超过35℃,高温站点占比接近50%,已和2022年高温范围最大的8月份相当。饱受烈日炙烤的人们不免要问:今年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热?今年会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吗?  相似文献   

3.
瞬时最大风速对京津城际CRH3动车组行车安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6~2007年京津城际铁路沿线气象站风向风速资料,采用工程气象学、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将数据进行高度订正、地形订正、时次换算等标准化处理,建立沿线最大风速系列和概率模型,并提出概率评价方法,以极值1分布概率模式为等级量化值,将铁路沿线瞬间最大风速危险度分为4个等级,I重度危险路段;II危险区路段;IlI轻度危险路段;IV危险极小路段.为京津城际铁路CRH3动车组行车安全及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气象学、流体力学、风监测技术、公路工程技术、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研究了新疆公路沿线大风日数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新疆高速公路五横布局中的百里风区强横风区间大风日数在157d~209d,是我国乃至世界高速公路风害最严重的区间之一;阿拉山口风区、三十里风区、达坂城风区强横风区间次之,公路平原绿洲区间的风害最少,年平均大风日数不足1 0天.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三级区划指标体系和等概率分区原则,将新疆高速公路沿线风害危险区划分为5个大区,Ⅰ特强重大危险区、Ⅱ强重大危险区、Ⅲ重大危险区、Ⅳ中度危险区、Ⅴ较轻危险区.为制定新疆高速公路风害信息管理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安全高效行车目的,以便有效的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西藏科技》2005,(10):61-61
我国科研人员日前研究发现,温室效应将使得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气温明显升高,升高幅度一般在2.6~2.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值,也远高于庙的以南恒河平原区的变化。在平均气温增高的同时,青藏铁路沿线年夏季的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也将上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湖南省气象局内路温监测点和长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沙两种路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及与气温、相对湿度、云量、风等气象要素的关系,并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路面温度统计预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在晴到多云时更显著,沥青路面温度的日变化大于水泥路面的;夏季路面最高温度与前一日路面最高温度、最高气温、相对湿度、云量显著相关,与风速相关性不显著;按月建立的逐时路面温度预报模型简单,可操作性强,水泥路面的逐时温度预报准确率为75%,沥青路面的为64%,可为今后路面逐时温度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极端最高气温是日最高气温变化的上限.基于浙江省66个常规气象站的长序列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浙江区域1973-2019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演变特点,发现全省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和最大极端最高气温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前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突变;在空间分布上,多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和最大极端最高气温大致呈现自内陆向沿海逐步递减的特征;浙江全省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浙南的丽水市,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在浙北地区(主要是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的年份明显增多;2005年之前全省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浙西和浙中地区,之后出现在浙东地区的年份显著增多;极端最高气温最易出现在盛夏7~8月特别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省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浙北、浙中和浙南地区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以及ENSO不同位相与盛夏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月份之间的关联,并对拓展研究区域、开展长三角和华东区域极端最高气温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4,(15):231-232
本文利用新津1971-2000年近3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年极端气温(高、低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夏季极端高温和冬季极端低温的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新津30年的年平均温度为上升趋势,但不明显,且没有突变发生。年极端低温日数为减少趋势,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高温日数为增多趋势,自1973年开始有一次突变现象。冬季极端低温为升温趋势,而极端低温日数为减少趋势,两者都没有突变。夏季极端高温为升温趋势发展,但不明显,高温日数为增多趋势,夏季极端高温没有明显的突变,而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在80年代的日数减少趋势很明显,为一突变现象,具体开始时间为1971年。  相似文献   

9.
连霍高速公路百里风区柔性防风阻沙栅布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霍高速公路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沿线2个多要素5层梯度风监测资料、1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监测资料、百里风区典型横断面短期强风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连霍高速百里风区路基高度、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地理参数,采用气象学、流体力学、风洞试验、强风监测技术、空气动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计算连霍高速百里风区距路面4.0m高度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10min平均最大风速30年一遇设计值。同时参阅了大量国外发达国家(日本、英国、德国、法国高速铁路,以及高速公路高路堤横风危害计算模型),特别是日本空气动力学专用大型风洞研究(桥梁、高路堤、防风栅)组合的风洞试验、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的管制制度和设置防风栅研究结果。分析连霍高速百里风区风特征,提出连霍高速百里风区防风措施采用柔性防风阻沙栅,为连霍高速百里风区不同类型汽车安全、高效行车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2000年-2009年全国的气温及其变化,并通过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初步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总体上能模拟出全国的气温分布、梯度变化以及较为明显的高温中心,对中东部地区的模拟效果优于西部的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区。代表性气象站点2005年-2009年较2000年-2004年气温变化趋势的观测结果与模拟一致,模式具有一定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能力。利用各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进一步模拟出气温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对东北和华北的模拟效果优于其它地区,但模式对气温的模拟存在系统性偏低现象,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高温季节、西南-长江流域一线的低温季节气温偏低较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未来对模式模拟性能会有更高要求,在提高模式分辨率、改进模式物理化学机制,以及使用更多的地面观测资料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连霍高速百里风区沿线七角井、十三房气象站近40多年(1971~2009年)最大风速和风向资料为基础,结合百里风区2008年4~2009年5月典型横断面、一碗泉5要素5层梯度风强风监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气象学、流体力学、强风监测技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结合方法,分析连霍高速百里风区强横风路段五种典型横断面类型(填挖结合型、半挖半填型、左偏弯道型、峡管效应型、开阔路段强横风型)防风措施及对策,结果表明:连霍高速百里风区强横风路段典型横断面最大瞬间风速受山口、垭口、峡管效应、高路堤特殊地形增速效应的影响风速逐渐增大,呈现独特特征。提出连霍高速公路百里风区强横风路段防风对策,是按照强风天气下不同类型汽车行车规则降低车速和设置防风阻沙栅降低强横风强度来保证。  相似文献   

12.
1957年至2007年淮北平原气候变率及气候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袁新田  刘桂建 《资源科学》2012,34(12):2356-2363
运用1957年-2007年淮北平原23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平原近51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近51a来淮北平原春、秋、冬季及年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尤其是春、冬季;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气温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②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大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气候基本态和大气候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异常低温(寒冬)和异常高温(酷暑)出现频率高;80年代呈"凉夏"特点,极端气温事件较少;90年代以来持续"暖冬",异常高温(酷暑)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降水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前者以少雨(干旱)为主,后者以多雨(洪涝)为主。  相似文献   

13.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1982-1996年)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降水量1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7.4℃。La中相对湿度平均较高,最低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少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14.
高可攀 《科技风》2023,(18):151-153
根据近年来新疆气候公报可知,新疆的平均气温正在逐年升高,尤其是夏季的持续性高温对新疆的人口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害。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在GEE平台上利用MODIS产品和高程数据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回归预测,得出2022年夏季新疆近地表气温。将格网尺度的近地表气温栅格数据和人口数量栅格数据相结合,分析新疆2022年高温人口暴露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近地表气温,预测的结果精度较高,RMSE和R2分别达到了2.16℃和0.86;(2)高温人口暴露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即人口密度高的区域,高温人口暴露程度也相对较高;(3)新疆高温人口暴露的中高暴露区大都集中在城市群,如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田市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区存在人口集中分布在高温区的现象,高温对人的实际危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清光绪10年即1884年.设置新疆省.1955年10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之极端.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诸自然环境.景象万干。既有高山严寒地区,如喀喇昆仑山的最高峰.海拔8611米.极端最低气温达-52℃.又有酷热干旱的沙漠与盆地,面积广达32万多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海拔为-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极端最高气温达476℃.年平均降水量仅10毫米。新疆气温日差可达11℃-16℃.其河流大部分属内流区.以高山冰川水雪为源.而流失于沙漠盆地或积水成咸湖.盐碱地面积大。自然环境的这种特征.不仅使新疆植物物种个儿大.富集各种营养素.如“上海的土豆像沙枣.新疆的土豆像娃娃头”,新疆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平均高于关内的1克%,西红柿中的红素含量是全国之冠。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抗逆性强,化学性质特异.富含功效成分的天然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新疆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代亮  邓睿  黄敬峰  蔡承侠 《科技通报》2007,23(5):635-640,645
利用新疆100个气象站点、1990-1999年10年的月平均气象资料与1 km的DEM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各气象因子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数学模型,应用GIS空间分析相关技术,生成各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栅格图。然后利用基于改进的Penman公式的湿润指数计算方法(D=R∕EPT),实现新疆地区湿润指数的空间化处理,验证表明空间化处理达到了较高的精度,根据湿润指数将新疆分为极端干旱区(D<0.03)、干旱区(0.03~0.2)、半干旱区(0.2~0.5)、半湿润区(0.5~0.77)、湿润区(D>0.77),进而分析新疆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发现:空间变化上,高海拔地区较湿润,局部地区因季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沙漠地区长年处于极端干旱、干旱或半干旱状况;季节变化上,总体表现为夏季湿润指数开始有增大的趋势,冬季达到最大值,北疆比南疆干湿季节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永刚 《资源科学》2012,34(11):2170-2180
利用黑龙江省73个气象站1967年-2007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基于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强度模型方法, 分析了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与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夏与秋季总体呈增强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增强更为显著。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与冬季总体呈明显减弱趋势, 其中冬季减弱趋势较显著;②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秋两季呈减弱趋势, 夏冬两季呈增强趋势, 其中秋季减弱较显著, 冬季增强较显著;③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夏秋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春冬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三江平原地区、牡丹江地区北部和哈尔滨地区西北部;④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春秋两季从西到东递增, 夏季中部地区较强, 冬季中部与东部地区较强;四季综合强度影响较重区域为大兴安岭最北端的漠河县、小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东部边缘局部区域和牡丹江半山区。  相似文献   

18.
近56年江西省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西省1961—2016年81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EOF分析、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江西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近56a江西省极端高温阈值在34℃~36.7℃之间,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赣东北和赣中大部分地区,低值区位于赣北北部环鄱阳湖区和赣南南部地区;出现频次最多的地区位于赣东北和赣中吉安地区,赣南地区极端高温出现频次相对较少。(2)江西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全省比较一致,此外还有北部与中南部出现相反的变化特征。(3)江西省年极端高温频次呈增长趋势,出现过2次明显的突变,同时存在12~14a、23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6~9a的年际周期。(4)江西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同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南部地区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较中北部明显。  相似文献   

19.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气候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l982~1996)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C,降水量l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一7.4C.1a中相对湿度均较高,最低月平均77%.雨季旱季明显,2月~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最低l47.9mm;10月~1月为旱季,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稍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20.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作出了二连浩特地区2011年气候影响评价,得出结论:二连浩特地区2011年较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冬季1月、12月平均气温显著偏低,1月份还出现了阶段性持续低温天气;异常偏低的气温造成严重的热量条件不足,使牧草返青期推迟;夏季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尤其是8月份为1961年以来平均值最高的年份,持续高温天气使阶段性干旱现象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