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2.
<正> 到了三十年代,丁玲的创作有了明显转变。开初,她的小说也曾“陷入恋爱与革命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但不久则超越了这一台阶,呈现出崭新面貌。作为转变的起步,即是她从一九三○年起连续发表的《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一) (二)。如果说,最早的《梦珂》、《莎菲女士日记》、《在暑假中》等是丁玲在一条坎坷小道上,为“五四”高潮后一群知识女性的内心苦闷奔走呼号,那么,一九三○年先后发表的《韦护》,  相似文献   

3.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丁玲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党的教育和左联的影响,推动丁玲冲破了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由一个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左翼革命作家,在创作上则由苦闷追求的创作初期(1927——1929年)跨入到转变发展时期(1930——1936年)。这个时期,她的作品从主题、题材、人物到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充实、明朗、积极、乐观的基调。特别是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发生,更加快了她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步伐。可以说,丁玲在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创作,是她整个文学道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快乐阅读》2011,(1):130-130
丁玲,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04年生。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年起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30年参加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联党团书  相似文献   

6.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7.
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于1927年发表了著名的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鲁迅先生于1930年将《毁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说它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鲁迅认为,《毁灭》是“纪念碑的小说”。的确,在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毁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丁玲在她的早期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等篇什中,描写了一系列在新思潮影响下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她们对旧礼教深恶痛绝,对黑暗社会满腔愤懑,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生活,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因而思想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莎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秋,发表于1928年初。长期以来,人们围绕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争论不休,概括地说,对主人公莎菲有三种看法:第一,莎菲是“玩弄男性的个人主义者”,她是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和道德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第二,莎菲是“恋爱至上主义者”和“爱情怀疑论者”;第三,莎菲是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小资产阶级的叛逆女性。但要真正澄清这一问题,了解主人公灵魂的奥秘,首先必须探索那个时代的奥秘。这部作品虽写于1927年秋,但在1927年以前就开始孕育了。作品本身有关时代气氛的点染和《莎菲日记第二部》中所作的追述交代,证明这篇小说是以1924—1925年冬春之交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为背景的。那时的北京,用莎菲的话来说,从天气到人事,“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嫌厌的心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记)作品用细...  相似文献   

9.
(一)在新文学史上,丁玲是以写妇女问题而闻名于世的作家。她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这样的作品。她在一九四○年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一九四三年写的《在医院中》也同样是反映妇女问题的重要作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新文学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这是不公正的。先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中的贞贞曾沦为日寇兵营中的一名军妓,虽如此,但民族意识并未泯灭。她为八路军递送情报,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拖着有病的身子,“走一步痛一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丁玲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生涯,这篇作品也历尽沧桑,经受了许多连作者也始料不及的褒贬毁誉,而争议最多的还是关于莎菲形象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一问题,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在此,我们想仅就莎菲的性格、思想状况及她的爱情观等方面探讨一下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丁玲小说《阿毛姑娘》是一篇“概念化建构”的作品。一方面,作品通过描写阿毛幻想的生成和对幻想的追求,表述了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作品则通过描写阿毛在追寻幻想时方式的失当以及其最后对幻想的弃置,从反面强调了人在追寻理想时既必须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必须具有强大的坚韧性和意志力。这一人生思索,在以《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丁玲早期都市知识女性题材小说中,曾经得到了反复的呈示;而在本篇中,丁玲则将自己的如此思考又寄寓到了对乡村女子阿毛的刻画中,并以对阿毛的概念化建构再一次宣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2.
名家时间     
丁玲(1904—1986),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早年在家乡求学。1922年至1924年,先后就读于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1927年,处女作《梦珂》发表,不久又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小说《梦珂》,重回女性作家女性意识觉醒的起点,以私人空间为横坐标,社会公共空间为纵坐标,考察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离家”后的活动空间,来探讨女性失去主体意识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她从个人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向左转"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在转型期间复杂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韦护》被认为是趋向"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创作。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与同类模式的革命文学的不同之处,旨在探寻丁玲在秉持着革命战胜爱情的目的而进行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创作目的不同的性别化立场,借以展现丁玲在完全汇入革命的洪流前,她从创作之初坚守的女性立场在时代话语的威压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求存。  相似文献   

15.
在一九二七至一九二九年短短的两年中,才华横溢的青年女作家丁玲,以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四篇小说震惊了当时的文坛。这些作品,尽管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手法上也有许多欠缺,但她那大胆直率的作风,感伤抒情的色调,明丽洒脱的文采,强烈地显示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为她在以后漫长曲折的文学道路上不断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以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而著称于世的。然而,她的早期创作却表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从一九二七年末至一九二九年,丁玲陆续发表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后来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等三个集子。占据这些作品中心的,不是热烈紧张的革命场面,也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个在生活的漩流中苦闷徬徨、挣扎追求以至绝望幻灭的小资  相似文献   

17.
丁玲长于常德,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作为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编辑,丁玲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梦珂》《水》《母亲》《田家冲》等文学作品,便是她自觉地运用民间文学、民间用语写作的开始。作品融入其儿童时期耳濡目染的民俗以及常德地区鲜活的方言俗语是极为自然的,这亦是丁玲作品中湖湘民俗文化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韦护》是丁玲在1929年末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中篇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轰动,最初对《韦护》的解读多认为是"革命恋爱"故事,带有小资产阶级痕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韦护》并非是简单的"革命恋爱"小说,其中蕴含着丁玲独特创作风格。本文将从《韦护》入手,浅谈丁玲笔下与众不同的革命与恋爱。  相似文献   

19.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20.
丁玲在其《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早期小说中,以不同于其他同时期作家的全新意识,从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社会,观照人生,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怀着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执著地追求自我、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性爱的叛逆女性形象,展现了“五四”时期女性觉醒的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和必然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必然会解构的历史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