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19世纪以来的“立宪”诉求与“杜马”命名的俄国议会 “立宪会议”按今天的通常译法即制宪议会或宪政议会。这种思想在俄国由来已久,它是沙皇专制向政治自由和分权制衡转变的关键步骤。在俄国最早提出向宪政制度转变的是亚历山大一世身边的体制改革派“密友委员会”。  相似文献   

2.
《藩部要略》是一部有关清朝外藩诸部,主要是蒙古部落的编年史。本文通过对该书“序文”的分析研究,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藩部要略》成书过程及其改定稿本的概况;二、介绍为本书写序的李兆洛的学术活动及其为写序文所做的准备工作;三、概述了序文的中心内容,即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落及对蒙古地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四、文章对不同版本的《藩部要略》序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藩部要略》这个书名是张穆亲笔改定的;同时列举了张穆在改定“序文”时所作的增删情况。  相似文献   

3.
对于宪政改革,就欧洲的历史经验而言,大多数现代宪政国家都是由绝对主义国家过渡而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亚洲专制国家而言都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立宪实质上也是走这样的道路。清廷成立宪政编查馆,为的是仿行宪政,统筹整个立宪改革,但该馆在立宪过程中却无法逾越如何在巩固君权的同时、又能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并能维护君主权威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使得清末立宪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这种困境的无解则可以从清廷对立宪与君权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传统中国君权的维系模式中去探求答案。  相似文献   

4.
立宪意见的不一致既有可能源于立宪利益的不一致,也有可能源于立宪理念的不一致。如果规则选择上的分歧反映的是利益上的分歧,那么达成宪政同意显然就是一个妥协问题,但如果反映的是理念上的分歧,那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显然涉及“真值判断”。布坎南与范伯格的这一深刻洞见对当下中国经济立宪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修正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宪政经济规范功用与目的的某些偏见,更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变革与完善指明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清代理藩院源自崇德元年(1636)设立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88)始更此名,清末新政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理藩部,是清朝为管理北、西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清朝文献通考》载:“理藩院掌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征发之政,控驭抚绥,以固邦输焉。……其属有六清吏司,曰典属,曰王令,曰旗籍,曰柔远,曰理刑,曰徕远。”徕远清吏司“掌哈密、吐鲁番及回部诸城爵禄贡赋,并移驻回民耕牧之事。”(卷八十二)实际上是理藩院中主管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民族事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6.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一个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布坎南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阐明了他的宪政理念。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则、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而在后期,他集中关注的是立宪问题,并初步形成一个立宪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其“宪政”思想的叙述和剖析,揭示宪政的本质及其对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的参考价值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初满洲政权的蒙古政策是满清藩部政策的缩影。就历史事实而言,该政策不仅是清政权藩部政策的完整模型,而且也是此后清政权藩部政策的运作楷模。它的实施方式、政策种类、运作模式对此后清政权的藩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通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并为顺利实现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该政策对此后乃至今天各民族间的融合仍然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末“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清政府于1911年5月间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但是,这个所谓“责任内阁”只是名义上的,其大权实际集中在满族乃至皇族权贵手中,因此被讥称为“皇族内阁”。不过,关于该内阁13名成员中各类人员所占的具体数目,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来依然如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伦理范畴的“理”、“欲”有一个生成过程,并历经了内涵不一的变化。在“理”、“欲”关系演变中,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欲以理节”是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解决“理”、“欲”关系的主导性观念;第二,“理出于欲中”是显示了“理”、“欲”真实关系的重要命题;第三,对“欲”的歧视性态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值得警惕的极为负面的主张;第四,“理”、“欲”关系在空间上应该是相互渗透的;第五,由“视欲为恶”到“以理制欲”,再到“以欲生理”。这种“理”、“欲”关系的演变,所表征的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蒙古族家族文学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清中期的蒙古族家庭文学因其民族融合进程中的文化地位及文学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清中期出现了法式善、和瑛、博卿额等文学家族,这些家族因为有着很好的文化传承和文学修养,家族多能文之士,文学创作也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作为清朝奉行不替的国策,始于皇太极时代,经过皇太极和福临两朝的发展,到康乾时代趋于完善,乾隆后至清末作为既定国策沿袭。同前代相比,清朝的满蒙联姻具有制度性,通过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互相通婚,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结成政治联盟。满蒙联姻对清朝统一中国、巩固政权和治理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蒙古地方法规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规范,是在继承北元时期诸法典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内容的基础上,对物权、债权债务、婚姻家庭和继承权等方面进行的更为详细的规定,成为蒙古封建扎萨克诺颜自主裁决的独特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4.
游牧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化的共生和蒙汉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化的融合和满蒙化的综合,使蒙古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旅蒙商兴起于清朝初期,是清朝统治者为征伐蒙古各部需要而建立起的一支随军服务贸易商队,因从事随军赴蒙贸易而得名为"旅蒙商"。旅蒙商在蒙古地区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不仅因其善于经商,还得益于一些客观条件的促进。在鸦片战争前,部票限制着进入蒙地的商队数量,使其减少了竞争对手;蒙古市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使他们赚取着丰厚的利润;《恰克图条约》拓展了他们的国际市场;海禁政策又使陆路贸易更加繁荣。这些客观条件的推动,使得旅蒙商在蒙古的贸易更加顺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垄断着整个蒙古市场。  相似文献   

16.
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瓷窑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现遗存明、清古瓷窑25座,大部分保存完整。经专家认定:黑矾沟古瓷窑址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烧造瓷器的民窑作坊遗址,是我国北方民窑"磁州窑"系列在晋蒙交界处的传承与发展。该古瓷窑址群对研究明清时期北方瓷系陶瓷生产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蒙、汉交界处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族风情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黑矾沟明清古瓷窑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7.
宁祺寺是清代呼和浩特地区黄教15大寺庙之一。内蒙古图书馆观存该寺清代蒙文档案中有放高利贷和出租土地房屋的契约,收取布施和苏木银的帐簿,对了解研究该寺的经济收入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出租中永佃权是普遍存在的,出租土地者主要是蒙古族。出租的土地在契约中称作户口地。地契反映出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户口地的实际运作与官方史料记载是不同的。地契中土地出租价格的变动反映了蒙古族地权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20.
蒙元一朝 ,统治中国近百年 ,长期以来 ,蒙、汉两族人民杂居共处 ,交往频繁 ,互为倚存 ,在语言上也互有影响 ,历元、明至清代 ,在古典戏曲中吸收了不少蒙古语 ,年来已有专书对此加以论证 ,同时在蒙古语中也存在着大量汉语借词 ,本文检出其中四十三个见于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考说 ,作为释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