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的。改革开放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要求有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理论勇气。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用新的观点继承、发展马列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就有两次重大的理论突破:第一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二次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决定》首先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的新的重大突破(教授李炤曾)党的14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认为这是我们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也是14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重要总结,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过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第二次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重大分歧和争论。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而回避商品经济;(二)主张实行商品经济而不赞成实行计划经济;(三)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拼凑在一块的“块状结合论”;(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上这些分歧从本质上看,不外是两种,一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对立论”(以下简称“对立论”),上述一至三属于此种情况,二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即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上述第四种属于此种情况。“对立论”是多年来的一种传统观点,一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据统治地位,束缚人们的思想,直至一九八四年十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被突破。  相似文献   

5.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们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是,要能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突破旧的框框,形成新的理论。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相统一的新理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突破。根据学习体会,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一对于中国的改革究竟确立什么样的目标体制,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提出了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讨论,接着十二大报告又提出了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和发展。党的十三大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是对上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后十三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应该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自此,计划和市场如何结合,计划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的一个新的科学论断。它突破了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理论结果,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到列宁提出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提出要改革旧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对新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认识,在改革实践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使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浅谈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毛泽东选择了计划经济.他强调在中国坚持计划经济集中统一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商品经济、也不完全摒弃市场.邓小平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毛泽东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思想,在思想史的意义上,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对毛泽东探索的继承,而且是在总结了过去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之后在全新的历史高度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把计划工作建立在  相似文献   

12.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这对推进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经济体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讲话使我们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凡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实行计划管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因此都要求计划管理,计划经济不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市场经济是与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都存在着商品经济,因此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必然实行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原因探析包玉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城市改革为重点,进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目标和新任务.社...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是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命题的解释和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和明朗.同时,中央选择广东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这就有必要弄清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的社会属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学说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改革的趋势和任务王壮元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199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三月政治局全体会议,特别是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历经十四年改革实践,我国经济改革目标越来越明确:从改革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又经过八年的探索,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践的发展使理论的认识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是具有革命性的质的重大突破,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相比,理论上更彻底,实践的路子更清晰,两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谓继承、是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提法有基本的共同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所谓发展,是指这两种改革目标的概述有着重要的差别,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提出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打破了“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传统观念。近几年来,我国对高度集中统一的旧的产品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加速了从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决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这一新的高度提出了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目标定位是对改革成果的制度化界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始终未能摆脱市场经济是补充的概念,没有认识清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定位不准的瓶颈.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多年来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的争论作出了科学总结,为中国共产党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改革目标的定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