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文峥 《编辑之友》2018,(5):61-65,70
网络语言正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情感传达和表征的重要文化符号.文章旨在探讨当网络语言经由数字化传媒的高强辐射性嵌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后,青少年情感体验的迁移与改变.研究发现,网络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横宽纵短"的扁平化特征.以扁平化的内涵意蕴参照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情感表达时,发现其呈现出一系列矛盾特质:一方面,青少年依据全新的情感逻辑权衡情感分寸,敏锐捕捉生活中的谐趣和夸张,灵活调度丰富的情感表征储备;另一方面,对于情感的洞悉、情感虚实空间的转换和嫁接,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陌生和弱化.这一看似对立的特质相互依傍和制衡,产生出持续的张力,使得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在互联空间中呈现出"割裂的扁平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现有研究过多地关注网络语言的符号意义与社会影响,而忽视了对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流动过程的全面理解。本文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文化现象,因此有必要从过程视角对网络语言的生产来源、流变过程和再生产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将青少年这一促进网络语言产生与发展的重要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更为客观地解释和探讨网络语言流动与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6):42-49
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网络语言的亚文化属性及青少年由此形塑的区隔、抗争、娱乐、游戏等多样和繁杂的文化身份均有了详尽且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关注点从宏观层面的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迁移至网络语言自身的承载机理与内容表征,着重关注青少年在"丰富芜杂、急速更新、海量且弥散"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面对和自我建构,涉及青少年对于网络语言的攫取、接收、模仿、创造、表达、传播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青少年呈现出"网感"、"刷屏"和"拒土"三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尚,呈现出区隔、新奇、转瞬即逝的文化逻辑。而青少年以"注视"的姿态,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转和变迁。"注视"是一个观看动作,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具有蕴含情感、在游弋和趋同中动态切换、置于关系网络之中三个特征。"注视"横亘于青少年和网络语言之间。在对迅捷且易变的语言讯息持久且专注的"注视"中,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流动不居的网络语言一样,变化不定,不断变动。  相似文献   

4.
刘玲妙 《新闻世界》2014,(7):181-182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7):25-36
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描述了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传播的"圈层"现象及其常见类型,并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网络语言圈层传播机制的路径分析,提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语言圈层化传播的背后其实是其认同或建构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传播实现了一种跨空间的远距离交往和超时空的近距离聚合,这既是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是青少年生活方式日趋圈层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黄莉菁 《出版广角》2015,(10):92-93
网络语言的使用,一方面丰富了媒体报道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接地气儿的网络新词,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但由于报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因素,如果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把关不严、滥用网络新词,就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本文就报刊在网络词语的使用对青少年的知识建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论述的内容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为传统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语言规范和社会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可以为推进汉语言与网络语言的融合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可以对网络语言甄别归类,加以扬弃,正本清源,引导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自觉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相似文献   

8.
调查的背景 首先,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过八九年的时间。尽管已经发现和总结出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并逐步将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网络语言全方位的跟踪、量化研究还远没有做到位。网络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语言,又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主观的认识上。其次,青少年群体是网民群体的主体(有资料显示,网民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人群,占网民总人数的38.9%,是第一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虽然有如此庞大的写作与阅读群体,但目前社会对他们了解、调研得却不够。再次,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一些专家、学者担忧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此项调研的决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清 《新闻战线》2015,(4):58-59
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也意味着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的新闻语言有所不同,它需要通过生动词汇的描述来带动受众的情感。网络词汇在体育新闻中的运用,可以使体育新闻更加生动活泼,但运用应力求规范。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其影响也愈来愈大,而网络语言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并且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体育新闻媒体也注意到了网络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并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网络诞生之日起,就随之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标志的"社区"语言,有着与传统语言截然不同的随意性、混合性等特点,大多数语言形式有悖于语言规范化的原则,对我们的语言习惯有着极大的冲击。在中国数亿网民中,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邵帅  薛可 《新闻世界》2013,(12):100-101
互联网时代产生了诸如网络语言迅速流行、人肉搜索及各种网络命名等网络行为,它们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入手,解读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网络语言风格、文体特点、流行原因,人肉搜索的界定、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网络命名的特征和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传播兴起之后最典型的群体行为特征之一,网络语言的出现跟使用者的群体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仔细分析网络语言后可以看出诸多群体心理因素暗自发挥着强大作用。群体模仿和从众心理带来网络语言的普遍流行,群体归属和认同心理促成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群体泄愤和围观心理造成网络语言的景观现象,群体审丑和排斥心理捧红网络语言的极端符号。总之,群体心理对网络语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珊琪 《东南传播》2022,(4):127-129
伴随着社交媒介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源于“火星文”与饭圈用语的字母化网络语言频频“出圈”,进入了大众日常视野中,其暧昧性与排他性的符号内涵,呈现出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围绕青少年文化表征实践形成的字母化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建构方式。通过字符的“拼贴”与价值的“同构”,风格化的意义缩写使青少年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表达自由、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进而论之,青少年们以字母化网络语言为载体,以“情感共同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与文化建设,为其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积累了可观的亚文化资本。而主流话语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纾解话语差异、形塑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4.
张红  杨悦 《现代传播》2015,37(2):160-162
通常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偶像剧,作为媒介传播的手段之一,在传播消费文化方面优势明显,最能体现消费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消费"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消费信息借由某些偶像剧对白成功传递,丰富了青少年对消费品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培育青少年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然而某些偶像剧在情节、场景和包装上的失真和夸张等问题,对建立和发展健康的青少年消费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5):52-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随之而来,标新立异的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中崛起。本研究选取了一部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将网络流行语放置到日常对话情境中,对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的话语呈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语境具有自黑式、黑色幽默、熟人式、无厘头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青少年网络语言的行动逻辑就像一场语言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他们遵从游戏化表达、默认一致性以及艺术化思维的范式。了解其传播语境及背后逻辑,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琳 《青年记者》2012,(18):30-31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在给网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语言失范现象,对此应当及时纠偏,在网络语言规范化上不断总结、归纳,为网络语言使用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平台,进而在全社会建立起规范化的网络语言大厦. 网络语言的类型和性质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根据网络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叠音型、谐音型、符号型、词义新解、英汉结合等几类.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促使网络语言的产生。模因论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其可用于分析和阐释文化的进化规律。网络语言与模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模因论为研究和分析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利用模因论的相关观点对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及原因进行探析。对网络语言及其传播的探析,可以使我们对网络语言的衍生和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青少年群体在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不仅仅是作为受传者,同时他们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雷鸣 《今传媒》2003,(5):49-50
杂志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读者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所以面向他们的杂志,其宗旨和定位必然会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 一、有些青少年杂志导向存在的偏差 青少年杂志虽然种类多,内容、风格千差万别,但其导向的出发点都应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包括  相似文献   

20.
魏宏利 《今传媒》2012,(8):51-52
网络语言暴力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互联网自身技术性的影响,也与特定群体的"文化习性"密切相关。当然,现代社会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心态失衡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