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鸣  杨帆 《青年记者》2016,(36):41-43
2011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频发,雾霾天气已经被列入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的行列.这种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近几年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现实中人们对雾霾的认知可谓从无到有,呈现了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网络在其中不仅承担了信息传播的作用,也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对雾霾这一新事物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的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pm2.5爆表的现象,这种天气不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还会对档案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因此,除了人们要做好雾霾天气下的健康防护外,作为档案人,也要加强这种天气下对档案的安全保管。一、雾霾天气对档案造成的破坏(一)什么是雾霾天气要知道雾霾天气是如何对档案造成的破坏,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雾霾天气,这种天气包含哪些有害于档案安  相似文献   

4.
2016年冬,中国气象频道雾霾天气现场报道,是人们了解雾霾情况及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从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学特点来看,这些现场报道存在着不能很好运用时间点、位置信息,以及信息排列缺少设计和条理,造成表意不够清晰、吸引力和感染力较弱等问题。本文分析现存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希望为今后的雾霾天气报道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持续侵扰京津冀地区,雾霾成为公共领域广泛探讨的议题.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雾霾报道中传递的信息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2003年至2017年十五年内关于雾霾报道的历程,使用框架理论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参与雾霾报道的记者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揭示媒介镜像中折射出的真实面貌,在环境传播中唤起媒体和公众一起承担社会责任,并总结党报雾霾报道传播效果提升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彭耕耘 《新闻窗》2013,(1):46-48
新年伊始,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之久。雾霾天气的影响,以往已有,于今尤烈。其性质之严重、覆盖范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极端天气的高度重视。而透过雾霾,也显露了社会对气象报道的更高需求,气象新闻必须不断拓展,以增强服务性。  相似文献   

7.
马晶 《兰台内外》2014,(6):65-65
正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仅2013年,全国就有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遭受雾霾天气的影响,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雾霾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如此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务必要提高警惕,全力以赴做好雾霾天气下档案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0年至2014年间《人民日报》对于雾霾天气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分析,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对雾霾报道的框架建构,并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形势,维护自身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9.
雾霾、台风、龙卷风、冰雪冻害——全球变暖导致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和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更加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将气象报道融入时代大背景中,向公众解疑释惑,将气象信息传播至千家万户.如今,气象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程普江 《新闻传播》2009,(12):49-49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方式、范围的变化,决定了媒体在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不仅是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同时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新闻媒体通过报道、评论、讨论等传播手段.在公众中形成某种特定的传播效果,对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至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的走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换芳 《新闻战线》2015,(3):177-178
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其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但是由于传播渠道狭窄,进而导致其传播效果不明显。以新闻媒体为主要代表产物的媒介形式在进入传播领域之后,从根本上提高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并让越来越多的外界受众利用新闻媒体对民族风情、民族动态有所了解,将传统的小传播逐渐过渡为大传播。新闻媒体在为人们传播信息之余,也为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绚烂多姿,促使人们进入到信息爆炸以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2013年初开始的雾霾波及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8亿人无可逃遁地成为潜在的受害者.以北京媒体为代表的全国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本文基于此次雾霾报道的传播效果,从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入手,认为此次雾霾报道存在一定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如何做好雾霾报道的建议:媒体要科学报道雾霾成因,提供详实背景资料;消除紧张气氛,巧妙引导舆论;应更强调公众个体参与在雾霾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之久.雾霾天气的影响,以往已有,于今为烈,这引起了人们对极端天气的高度重视.气象新闻必须不断拓展,增强服务性. 增加实用性预报内容 1.动态的跟踪预报.1月7日至16日,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气象部门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警示,对大雾影响范围及消散时间进行动态的跟踪预报.在那几天里,浓雾天气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浓雾影响所及地域的媒体予以充分报道,全国各地的媒体也普遍予以关注和提示.  相似文献   

14.
董杰 《兰台世界》2017,(5):22-24
近年雾霾天气越来越多,这种灾害性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也对档案工作产生影响。文章分析了雾霾形成的原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雾霾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多个防止雾霾对档案工作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周婕 《中国记者》2014,(2):79-80
在2013年雾霾报道中,媒体均衡了事实报道和价值报道,同时科学解读雾霾,破除谣言。在今后的报道中,媒体要善于引导民众科学应对"雾霾危机",通过健康传播唤醒民间"防霾"力量,把雾霾报道纳入日常报道框架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雾霾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产生了危害,也影响着档案的寿命与耐久性。本文从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着手,分析了雾霾对纸质档案、黑白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以及光盘档案的危害,并提出了一系列减轻雾霾对档案危害的防护措施,力求做到防与护的结合,延长档案寿命。  相似文献   

17.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18.
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有关。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媒体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报道承担着培养受众环境意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有关.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媒体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报道承担着培养受众环境意识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包凌雁 《新闻传播》2009,(11):74-74
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形成公意、造就舆论,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的功能,并能对公共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司法活动是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被纳入新闻媒体的视野。近几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我国司法界公开审判原则的逐步落实.媒体对司法审判的报道与监督也日益加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媒体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