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悦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2.
任谢元 《青年记者》2016,(28):89-90
《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纸,因在早期日俄战争宣传报道中表现活跃,遂成为日本在华的官办报纸之一.该报从1901年12月创刊到1930年3月停刊,一直关注时局,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键事件中,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济南惨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其后日本一系列大规模侵华的前奏,《顺天时报》对其交涉和处理过程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关于《顺天时报》的性质,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顺天时报》不但是日本人“学了中国人口气”、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办给中国人看的中文日报,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特务活动的秘密基地”.①综观《顺天时报》中有关“济南惨案”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表达方式和秉承态度,可以看出,《顺天时报》完全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华的喉舌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日本媒体在『闯馆事件』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但有些人总是企图给两国关系制造一些麻烦。在有人散布“日本可造千枚核弹遏制中国”和小泉第二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最近又发生“5名不明身份者5月8日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简称“闯馆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2009,(6):120-120
近来的舆论颇有嚼头。河北“艾滋女”事件,上海“钓鱼”事件,荆州船老大勒索捞尸事件,郑州警方公布小姐裸照事件,都不禁让人追问社会的道德底线何在。方宏进到底是诈骗还是不会念生意经?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财经》杂志的女主编胡舒立率一干精英出走,据说是杂志的资本方制约了胡舒立团队的新闻理想。《实话实说》说不下去了。舆论认为,《实话实说》不说实话,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下课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传媒     
中国国内是否正在掀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联合早报》11月7日报道说,从今年6月民间组织登上钓鱼岛,8月份网上万人签名反对京沪高速铁路使用日本技术,“九·一八”百万网民联署要求日本政府彻底解决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问题,还有近来西安大学生上街抗议日本师生在文艺表演中侮辱中国人等事件来看,  相似文献   

6.
日本警视厅2月13日称,两名居住在日本的中国恋人沈楠(男)、王宗(女)伪造文件,谎称一个正在服刑的日本男性是两人所生孩子的父亲,欲将孩子申请为日本国籍,事件败露后因“私自伪造、使用文件”等罪名被捕。  相似文献   

7.
本文具体分析了中日报纸对于“8.4齐齐哈尔毒剂事件”的报道情况与特点。通过研究中国的四份报纸发现:《人民日报》与其他三份报纸《解放日报》、《扬子晚报》和《羊城晚报》的报道态度有较大区别,前者冷静、克制而后者热情、积极。但总的来说,“情感”依然是中国报纸对此次报道的重要诉求因素,曾经因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限痛苦的、但又否认历史罪过的“日本意象”再次得到了强化。通过分析日本《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报道发现.他们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十分相似,都比较简洁而且态度保守。但日本的报道也强化了中国人抓着历史的小辫子,趁机敲诈勒索以及中国民众有根深蒂固的强烈反日情绪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8.
“毒气”事件推动对日索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前的日本“遗毒”再次伤害了中国人,表明那场战争仍然余痛未消。这五桶“稳定性极强”的芥子毒气再次提醒某些人,不能试图用遗忘来对待历史。而中日官方民间在本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动,也使外界寄望通过这次事件的处理,能改变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迄今无一最终胜诉的历史,成为一次贡献于人类未来的战争赔偿范例。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由大约300名日本优秀律师组成的“中国人战争受害赔偿要求事件律师团”从事着一项引人注目的工作:为中国的战争受害向日本政府讨还公道。不久前刘连仁案的胜诉使他们在长达几年的努力后获得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1.
戴佳 《新闻记者》2003,(3):57-59
在过去不久的2002年,媒介道德无疑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五胞胎事件、歌手高枫病逝事件、《东周刊》事件,一件接一件,就像一个个放大镜,将媒介的行为一次次地放大。媒介似乎还从来没有在这样集中的时间段里经历如此多的道德拷问。岁末,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事件的出现,媒介的表现再一次遭来质疑。而这一次,部分媒介似乎已经意欲走到道德的边轨之外,这不能不令每一位传媒人反思和警醒。众“媒”鼓噪由于新闻资源有限,由于事件本身的敏感性,由于“世界艾滋病日”的即将来临,媒介在这次事件中一如既往地蜂拥而至,这本来不…  相似文献   

12.
王迅 《记者摇篮》2006,(10):34-36
近几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力量也逐渐壮大,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中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铜须事件”简述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铜须门”事件,被称为“2006年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纽约时报》国际新闻部的头条也关注了此事件,标题是“中国网民强加道德批判”。一位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发帖,讲述了和他结婚六年的妻子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的婚外恋事件。这位苦主还将两人的聊天记录,以及当事人铜须的QQ号码公…  相似文献   

13.
实实在在不仅是每一个人要具备的一种品质,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对其人生态度的诠释。近两年,中国广大“求实”的网友创造了大量“给力”的新词,2009年的“欺实马”想必大家也都不会陌生,在这个事件中,肇事者良心道德的沦丧、部分官员正义感的泯灭、办案人员“欺实”的手段都给广大求实、求是的网友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也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做人、做官和做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15.
5月下旬,一个在古都南京的博物馆举行的小规模“实验空间现代艺术展”,因当地媒体一篇名为《女生自拍下体图片在南博展出》的报道,成为一则“热闹”的社会事件。该作品瞬间变成展厅的焦点,不少当地居民闻讯前往博物馆一观究竟,经网络转载后,一时间在网上网下引起关乎道德的激烈讨伐与谩骂。刘海粟的人体模特在中国“试法”至今近百年,在艺术形式日渐多元和社会呈现角度更加丰富的今天,还有如此多的人甚至部分舆论在纠缠所谓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也许该反思的不是艺术工作者,而是那些对此提起道德谩骂的人。对于艺术而言,社会更需要给予的是宽容…  相似文献   

16.
他山之石     
日本的“NHK”事件,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的评论家纷纷发表评论,抨击这一事件的不道德。NHK进行了自我批评,而且参与其事的七个人受到了处分,导演冈田正大被停职六个月,有的降职。有的停发工资。处理不可谓不认真,讨论不可谓不严肃。作为一个新闻同业,读此是深有感触的。“NHK”最大的错误,分析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电视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使日本电视传媒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电视不仅失去了观众的信赖,甚至正受到大多数正派的日本人的唾弃。邵锦——电视制造的“神”邵锦是一个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中国女青年。但在日本传媒的“造神运动”中,她很快成了具有“宇宙神力”的“气功大师”,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邵锦是1989年5月来到日本的。最初,她从事的是医疗保险业。后来,她在东京开办了一间气功教室,帮助人们进行气功健身。没过多久,经过日本电视传媒的炒作和渲染,她一步步地“羽化登仙”,成了包…  相似文献   

18.
邹婧 《大观周刊》2011,(38):39-39
本文主要针对今年网上热议的“小悦悦”事件。对于有些人提出的设立“见死不救罪”提出一些见解,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利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肖爱丽 《青年记者》2017,(14):24-25
互联网环境下的“负面事件”报道 (一)“负面事件”报道的含义界定 本文所讨论的“负面事件”报道主要集中于对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产生碰撞的社会事件的揭露,这类事件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突发性,与公众的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对抗,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邵锦事件”与日本的电视传媒国光编译一个普通的中国留日女人,在日本电视传媒的爆炒下成了具有“宇宙神力”的“气功大师”,受骗上当者不计其数。笔者根据日本《放送学刊》1996年第2期刊载的编辑部资料编译了此文,以期再次引起人们对“神秘现象”和传媒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