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报刊就一稿多投问题,多有讨论.我也当过编辑,对一稿多授也有反感,总想独家占有作者的稿子,任我慢慢地从中挑选.但,从理智上说,这是利己的、消极的.理智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其反:欢迎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有十大好处:  相似文献   

2.
8月18日上午,刘翔因伤痛准忍不得不退场。我是在电视上偶然看到这一幕的,我当时的心情很平静,甚至太过于理智了。刘翔也很理智,尽管他的心情不平静。至于在场的那么多观众是否理智,我不知道,只是事后有报道说,后来中国观众陆续退场……  相似文献   

3.
上期《新疆新闻界》发表了我写的《一稿多投是对报道对象负责》的文章,现在想再以编者的身分谈谈对“一稿多投”现象应持的态度。毋庸置疑,没有哪个新闻单位的编辑不希望收到的每篇新闻稿都是“独家新闻”。但我想,这不太实际。因为从通讯员来讲,总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较多的新闻单位采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更何况,一个通讯员常常有好几个“婆家”,哪一家也怠  相似文献   

4.
我提个问题请予解答: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家通讯社比如新华社、路透社等,每天都向各地报刊电台“一稿多投”,这和新闻作者的“一稿多投”本质是否一  相似文献   

5.
一稿多投,是报刊编辑们最讨厌的,也是正直的作者所不齿的。可是,笔者所经历的一件事,却使我醒悟到:一些编辑同志有意无意地在鼓励作者一稿多投。最近,我采访了一位省特级劳模、老专家。由于材料丰富,事迹感人,在完成了本单位的报道任务后,还有不少精彩的材料没用上,殊感可惜。  相似文献   

6.
一稿多投,是报刊编辑们最讨厌的,也是正直的作者所不齿的。可是,笔者所经历的一件事,却使我醒悟到:一些编辑同志有意无意地在鼓励作者一稿多投。最近,我采访了一位省特级劳模、老专家。由于材料丰富,事迹感人,在完成了本单位的报道任务后,还有不少精彩的材料没用上,殊感可惜。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县里当过九年新闻专干,是中央和地方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或特约通讯员。长期的通讯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一稿多投”不可制止,但应有个限度;“一事多写”好处较多,大可提倡。“一稿多投”之所以不可制止,除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已谈过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既然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是不退稿的,它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制止通讯员一稿多投。既不退稿,又不让人家“多投”,那只会浪  相似文献   

8.
一稿多投有利也有弊。我认为,它的好处主要有:①有利于医治某些报刊电台编辑的“慢性病”,促使加快编稿和退稿速度;②有利于促进新闻单位的竞争,提高业务水平和宣传质量;③有利于写作新手脱颖而出。它的弊端主要有:①将会给编辑部加重处理稿件的负担;②有的一稿同时命中数处,作者坐收多份稿酬。综上所述,一稿多投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  相似文献   

9.
顾相伟 《青年记者》2016,(25):77-79
一稿多投是困扰学术界由来已久的“痼疾”.对这一现象,支持者有之,鞭挞者亦甚众,虽遭出版界、学术界指责诟病,却屡禁不止.一稿多投之所以毁誉参半,饱受争议,除投稿人的主客观原因之外,我们也应看到,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一稿多投”的概念、法律属性、合约性与合理性等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稿多投,是编辑、作者,读者经常议论的话题,究竟怎样看待呢?我专门请教了陕西省新闻研究所一负责同志,他讲,理论上没有一稿多投之说。不过,文艺稿不要一稿多投,原因是读者看了重复稿件会对作者产生反感情绪。自然,好稿子可以用文摘的办法投寄给其它报刊、杂志,也有稿费。一位经常在报社发文章的老通讯员说,文艺稿不能一稿多投,我赞成,除下文艺稿,其它新闻稿可以同时在不同级别的报纸、杂志投寄一次(不含电台)的做法,理由如下: 一、重要新闻只投寄一家,因种种原因未被采用,就会使稿件失去时效性、比如,我春节期间写了一篇言论《红包效应》,反映某国营大厂春节前厂长给中层以上干部发红包的事儿。这不仅给广大职工群众泼了冷水,而且在干部中也因红包高能低能之分造成了不应有的困惑,直接挫伤了广大干部和工人群众的积极性。该厂去年二月份完成生产任务占月计划91%,今年同期完成任务只占月计划40.5%,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论文“一稿多投”现象小议李健(南京图书馆)一稿多投现象是出版界一个老难题,在图书馆界也屡见不鲜.我馆在进行1990—1994年图书馆学论文的编目素引工作中,便多次发现这种情况,在统共收录的3万多篇论文中,一稿多投的,以作者论便不下300人;以文...  相似文献   

12.
《新闻出版报》“自由谈”专栏,曾刊载王益先生的《一稿多投议》一文,读来颇受启发。 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经常发生,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因素外,还有编者的因素。 目前,人们对作者一稿多投这一点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在“挞伐”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上具有共识。我想主要谈谈编者方面的因素。 就编者方面看,除因极少数编辑人员对多投的、有  相似文献   

13.
别林斯基在《伊凡·克雷洛夫寓言》一文中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我读陈忠义的寓言作品时,也有这种感受。 陈忠义从事寓言创作多年,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  相似文献   

14.
我赞成周志卓同志应允许“一稿多投”的意见。理由有三: ①各新闻单位的受众对象不同,选稿要求也不同。比如一篇关于探讨振兴农场经济的稿件,兵团的报纸认为有发表价值,而自治区级的报纸和电台  相似文献   

15.
一稿多投、一稿多发是报刊界一种常见现象,广被人们诟病,甚至被指责为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甚至犯罪。本文以著作权法为依据,在上海市高院判决认定一稿多投并不被我国法律所禁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符合著作权法的根本宗旨;出版者只有依法通过受让取得著作权,依法取得专有出版权或专有使用权来对抗一稿多投产生的一稿多发后果,以合同法规制侵犯专有使用权行为。既不明确鼓励,也不明确反对应是理性对待一稿多投与一稿多发的基本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编辑杂想(2)     
对投稿者的心里话如果你是一位作者,请千万注意避免一稿多投,编辑是很憎恨这种行为的。从我的感受上看,编辑憎恨的倒不是这种行为的本身,而是觉得编辑的尊严受到了损害,编辑的劳动受到了糟踏,有被人愚弄、被人侮辱的感觉。经常一稿多投者,请注意,你是在于损坏他人人格的事情,损坏他人人格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通讯》第一期上刊登了一篇《从“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说起》的修养漫谈,指出一稿多投的弊病,分析了一稿多投的原因,这是对的。但笔者认为,除了该文剖析的原因外,报刊编辑部不能及时处理来稿,恐吓也是造成一稿多投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报种编辑部处理作者稿件很不及时,有的要拖上几个月才有音  相似文献   

18.
我看了3次格瓦拉,并介绍了30个朋友去看。无论从感情上、理智上,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那样讨厌和害怕这出戏?甚至有些人连看也没看过就批判。  相似文献   

19.
有说,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因此它是生活的真实。也有说,今日之新闻乃明日之黄花,但它毕竟是历史的真实。新闻是以事实为主体的。用事实说话,由此显得公正与理智。所以,新闻作品中的“我”这个提法,本身有些犯忌。“我”这过浓的主观色彩是否会  相似文献   

20.
本刊发起的关于“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讨论,在自治区内外新闻界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这个问题是众多的作者、编者、读者所关心的,有必要继续深入展开讨论,让各方面的同志各抒己见,各谈利弊,从比较中求得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这期本刊又选登了几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来稿和来信,其中有赞成“一稿多投”的,有反对“一稿多投”的,也有投石问路的。赞成的和反对的,都采取谈利弊、讲道理的态度。这样就好。真理愈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