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2.
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相似文献   

3.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相似文献   

4.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自 从我 走 上新 闻路 之 后,这 一切 都 因此 而 改 变 了。 每 隔 半个 月 ,母 亲定 会给 我写 来 一封 信 ,询问 我近 段 时间 的 写 作 情况 , 上 没上 稿 ,有 没有 长进 。 去年夏天,我因感 到搞新闻太辛苦、太累,再加上连续 两个 月没能上稿,产生了想改行的…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去拜访一位“换笔”的积极响应者,他苦笑着拿出一封退稿信。这是一位“资深编辑”的亲笔信,信中对其文章给予高度评价,然不无遗憾地说,因为是打印稿,恕不能刊用。拜读之余,笔者愕然了。电脑怎么啦?打印稿怎么啦? 我们书写工具的历史,从原始的石器,到铁器  相似文献   

6.
1987年起,我编著的三本书:《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致富农民的新观念》和《城乡个体工商户实用大全》(共百余万字)陆续出版。一些同行问我:“你又要当总编辑,又要写书和文章,时间是怎样挤出来的?”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两条:一是要多研究问题,二是勤奋和毅力。写《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这本书的起因,是一封读者来信引出的。一天早晨上班,一位编辑手里拿着一封读者来信,往我的办公桌上一放说:“有一封读者来信,问黄雀抽帖是怎么回事?信中说,这  相似文献   

7.
“鱼饵”     
由豫 《新闻记者》2003,(7):38-38
前些天,我收到一封酒家的来函,因与餐饮业素无 联系,未免奇怪,打开一看,原来是酒家开张的宣传资料和两张抵价50元的消费券。可惜我无兴趣,没有细看,随手将它请进了废纸筒。当然,来函不久就被清理掉了。 过了几天,我又收到一家大酒楼的来函,心里很纳闷,怎么酒家突然对我“情有独钟”起来?于是我来了兴  相似文献   

8.
北宋赵佶是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一次,他看了几个画家的《孔雀飞落》图,连声说:“画错了,画错了!”画家们面面相觑,不知错在哪里?赵佶说:“孔雀飞落,左脚先着地。可你们把它画成先着右脚,这不错了吗?”众人听了,都很惊服赵佶的观察入微。  相似文献   

9.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了土地改革方案,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 一天,毛泽东突然问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秘书胡乔木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吧。”可胡乔木说他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勾(当时领导人看后皆在头一页上画个勾),就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就没看过!”由于上面只有勾勾,所以分辨不清到底谁看过,谁没看过。  相似文献   

10.
《档案》2005,(3)
1938年5月19日夜间,中国空军出动两架“马丁”B-10型轰炸机,远征日本本土,投下100多万份传单,对日本侵略者发出了严正警告:“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长崎惊呆了日本惊呆了1938年5月20日,日本沿海城市长崎。凌晨,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发现门前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白色的纸片。老板拾起几张纸片,上面印着:“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这么多的传单是从哪里来的?难道这些…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通讯员,4年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从蹒跚学步到跨入新闻门槛,经受了不断耕耘的艰辛,也得到了有所收获的喜悦。有的同志说我写稿“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头”。这当然是过誉之辞。我写稿的“劲头”是哪里来的呢?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  相似文献   

12.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在我们报社,附稿信每天有几十封,我把这些信分成四类:第一类,诚挚的表白。这类信大都是表明为什么写稿和对编辑的期望。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及时回信鼓励并提出努力方向。第二类,可靠的依据。这类信写的是稿件的一些旁证、数据、来源等,很有参考价值。我将这些信和稿  相似文献   

13.
(一)197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国际版上,刊登了一幅朱育莲绘的时事地图。第二天,宁波市的一位读者,给人民日报国际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述说了他在十年动乱后重新看到“朱育莲绘制时事地图的喜悦心情和对他的期望。”今天,离这位读者写信的时间,又过去七年了。朱育莲的近况怎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发了一条新闻:红歌星毛阿敏在南京补交偷漏税。此条新闻在观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现场报道。一位观众说,这条新闻真实,有动感,我们从银屏上看到当时的情形,有如亲眼目睹。遗憾的是,从总体上讲,我们的电视新闻中现场报道太少了,当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有没有主观上的比如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的原因呢? 有这样一件事,某地公路桥上,两司机因斗气互不相让,致使南北交通中断长达6小时,堵车千余辆。事后,当地电视台仅播发了一条口播新闻。一位观众去信询问:“当时,我们的记者到哪里去了?”记者到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湖北青年才俊,著名的“咸宁三杰”之一。他为妻子写的“情诗”被《新华日报》全文刊发,写给妻子和父亲的信,被周恩来在工作会议上亲自向大家宣读。他会写诗,但不是诗人;他是书生,却铮铮铁骨。他究竟是谁?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他的文采。他为妻子写的诗句,温婉细腻。黑夜阻着黎明,只影吊着单形谁抚我痛苦的伤痕?!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呵!姑娘,去秋握别后,再不见你的倩影  相似文献   

17.
朱绮 《中国编辑》2006,(2):73-75
在我的印象里,祖父画一幅山水需要画很长一段时间,往往是我以为画完了,祖父还要拿着极细的笔,在画上不停地点点儿,直弄得烟云满纸,苍郁斑驳,才把画儿挂在墙上。我于是高兴地长吁一口气:  相似文献   

18.
从一封信想到的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卢小飞9月24日下午,我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老党员平杰三同志写的。信中说:“送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您在党的十五大开幕及闭幕式上对我的关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祝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这是一封短信,但拿在手里...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画     
“两支羊从独木桥的两头走到当中,谁也不肯相让,最后,‘扑通!’都掉入水中……”这个寓言故事在我小时候就已听过看过多遍了。可是,当我在报上看到这幅画时,我被艺术家的构思征服了,我象得到一件宝物似地将它复印珍藏起来。“你为什么这样珍爱这幅画?”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画家把群众中早已流传的故事又做了一次艺术处理,可以说是种“推陈出新”吧。但,我不认为这仅是情节上的变化,形的变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