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2.
《华夏星火》2004,(1):59-59
天津天隆基因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着优势互补,加快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原则,联合在天津建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分中心在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利用杂交水稻研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将超级杂交粳稻选育、北方粳稻品质改良和新品种研发作为  相似文献   

3.
国内速递     
正袁隆平超级稻高纬度实验亩产超1000公斤10月10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收割。该基地的水稻实验品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经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  相似文献   

4.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5.
2000年7月30日,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以国家水稻品种改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式华研究员为主任的省内外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完成的“水稻抗病优质恢复系多系1号选育与利用”等5项成果及内江市农科所完成的“水稻恢复系内恢182选育与利用”1项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认为:水稻抗病优质恢复系多系1号选育与利用、优质不育系菲改A的选育及利用等2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恢复系稻病抗性改良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其余4  相似文献   

6.
一、国内科技奖励 1981年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杂交水稻新组合成优64的选育和应用,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奖;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  相似文献   

7.
孟凡 《今日科苑》2007,(19):12-15
刘文炳,1937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中共党员、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福建省优秀专家。他长期扎根在农村、农业第一线,从农50年,经历我国高秆改低秆、常规稻改杂交稻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超级稻选育与应用三次绿色革命。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3年入选中国人物年鉴、2005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07年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获得"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等称号。主持研究科研的重要成果有: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超级稻选育、光身杂交稻研究三项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1998年以来选育引进并审定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有16个,其中两个"国审稻",选育的三个超级稻连续三年刷新水稻单产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08,(5):73
前不久,福建省老科协顾问谢华安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系福建省龙岩市人,植物遗传育种学家,曾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院士是一位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母”之美誉的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在超级稻育种方面,育成Ⅱ优明86等4个超级新品种,创新了超级稻作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为我国水稻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0.
60000万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相似文献   

11.
科苑 《今日科苑》2014,(10):42-42
初见谢华安院士的人,都会惊诧于他那"比农民还黑"的脸庞。这位讲话带有浓重乡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培育出"明恢63",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长期从国外引进恢复系的局面;选育出"汕优63",在中国杂交水稻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推广再生稻技术,让一季水稻种出两季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朱恩明,男,1950年生,籍贯湖南道县,汉族,大学学历,副研究员。1970年7月朱恩明高中毕业,1972年3月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1975年1月湖南农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零陵地区(后改为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朱恩明一直从事水稻育种、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与制种等技术研究工作。在水稻新品种选育、杂交水稻亲本繁殖与制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理论上有较深造诣,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各项技术过硬。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过量施用肥料导致水稻倒伏、肥料利用率低、能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等重大问题,在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2021YFYZ0005)、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CARS-01)等项目资助下,团队历经20余年,深入系统研究了杂交水稻氮高效育种方法及品种选育与节肥栽培规律,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特优103是漳州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不育系与恢复系漳恢103配制的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较好的杂交稻新组合。文章主要阐述了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103的选育与性状表现,并提出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属于农业基础研究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基于目前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空白,分析了当前杂交水稻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依据杂交水稻科研的特点,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建立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设计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本推动杂交水稻发展的期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交水稻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随着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它还将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导杂交水稻不断向前发展,促进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培养青年人才,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等方面,论述了《杂交水稻》杂志在推动杂交水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简岩 《百科知识》2011,(11):1-1
三农专家李昌平以袁隆平的一位普通粉丝的身份致信袁隆平说:“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相信您一定能培育出更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革新》2009,(3):F0003-F000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情况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