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53-53
夫是个飞人,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于是我们俩少聚少离多,明天,他又得去东京,不过这回我们俩不用再尝分离之苦了,他要带我一起去!因为他参加了美国西北航空的“环宇里程优惠计划”,积累的里程又可以为我换取一张免费客票了。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3.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不禁笑了。从披上婚纱到现在只有一年的时间,而我眼中的这个记者同样也是一个只有一年半“记龄”的小记者。小妻子眼中的小记者是一副什么样子呢?之一:“甩手掌柜”。婚后的我过了一把十足的“实权派”瘾,家中事情无论大小,都由我这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全权处理。菜没了,我要记着去买,床单脏了,我要记着去换;甚至连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我也要记着头天晚上想好。而这些事情老公就不用“费心劳神”,他更像一  相似文献   

4.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5.
春节军校放寒假,我回到了家乡。乡亲们见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未实现“跳龙门”夙愿的我忽然肩扛红牌、头戴红圈大檐帽、穿着干部服回到家乡,都惊讶不已。接连两次高考都名落孙山后,我抱着考军校、当军官的想法来到部队。可到部队后才知道,军队院校招生主要考核数理化等,而我偏爱文科,要想圆将军梦又谈何容易。一天,我到老乡处去侃大山,见他正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看我去了就说:“天良,你是文科高中毕业生,学学新闻写作多好,就是以后退伍了也能用得上”。他随手把那本过期的杂志递给了我,我翻开见是一本《新闻爱好者》。我很快就破它迷住了,立即修书杂志编辑  相似文献   

6.
戚茂武同志是1995年由洪山区经济相对富裕的建设乡调到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的九峰乡来的,当组织部门征求他个人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个人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戚茂武不论是1995年担任副乡长,还是1997年担任乡长,或是199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句话始终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刚到九峰乡,戚茂武就遇到了“天下第一难”的事。1996年,九峰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被市计生委列入重点管理范围。当时,他是分管工业的副乡长。10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在为处理…  相似文献   

7.
许多通讯员感到,去一个单位采访一两次后,稿件没上报,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不好意思再去采访,怕人家说风凉话。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1985年初,我刚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就听说浒湾乡曹湾村的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组织,是全国的先进单位,我先后三次到该村采访,写了几篇稿子都石沉大海。从此,我再也不愿到曹湾村去,生怕他们问起稿子的情况。后来,领导让我去时,才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村党支部书记陈久涛见了我,就象久别重逢的朋友,亲热地说:“你好久没来,工作挺忙吧?”我坦率地向他讲了这段时间的想法,他听完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报纸又不专是为咱们办的,哪能一写就(?)。”支书的话,打消了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年”的来历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天上的玉皇大帝看到世间百姓整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决定派一位神仙下凡去管理人间,并且下令说:“你必须把世间管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们每天都能吃饱、穿新衣服、不用工作、玩得开开心心。如果管理好了,我就会给你封官加爵,如果管理不好,那就提头来见。”这位神仙知道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他来到人间后,整日忙碌着治理国家,整夜冥思苦想。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达到玉皇大帝的要求。就这样,第一位神仙被玉皇大帝判了死刑。玉帝又派了另外一位神仙去治理人间,这第二位神…  相似文献   

10.
“我热爱档案工作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档案事业是我长期遵奉的圭臬 ,毕生追求的标的。”这是松桃档案局长龙光辉说的话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请看———执著追求默默奉献龙光辉参加工作 1 9年 ,也就在档案战线上奋斗了 1 9个春秋。1 985年 ,世昌区委推荐他到省委党校进修 ,而当时任区委秘书的他却选择了去省电大档案专业读书。学成回来后 ,领导找他谈话 ,要他去花溪乡任书记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差事 ,可他觉得学非所用 ,况且全区的档案工作还没有按规范化要求建立起来 ,于是请求领导让他抓几年档案工作 ,区委领导同意了…  相似文献   

11.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12.
熟悉他的同志,都叫他方群。其实他真正的名字叫束方群。因为叫“老束”与“老叔”同音,听起来别扭。因此,干脆去姓留名,方群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87年2月,束方群从部队转业来到盐阜大众报社工作。报社领导满足他“多跑农村”的愿望,分配他到记者部当记者。他喜出望外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解放军大学哺育了我,我要老老实实学习,当好一名脚印留在农村、笔头对准大众的普通记者。报到的第二天,他就身背挎包,怀揣本市地图,一猛子扎了下去。  相似文献   

13.
吕齐 《新闻导刊》2009,(5):10-10
1950年1月中旬,我们到了进军大西南的终点站一重庆市。我和另外六位同志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报到。宣传部一姓王的处长找我们谈话,和每个人商量分配工作的问题。他对我说:“你去新华日报吧!”我说:“我不太喜欢搞新闻工作。”然后,他又提出要我去新华社西南分社、新华书店西南总店,我都摇头。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某区有位通讯员,在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时,听说本地某毛纺厂的一位厂长被免职,让他到某村去参加村级整党。这位通讯员没有去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就写了《某某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新闻表扬稿,寄给了枣庄市广播电台。但稿子一播出,却招来了麻烦。这位厂长不但不“领情”,反而上门质问写稿者:“是谁免了我的  相似文献   

15.
领导绯闻     
孔凡菊 《新闻天地》2010,(12):74-74
我是个幸运儿,刚参加工作就分到氮肥厂工会当上了宣传干事,和我一同参加工作的何武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只能到生产车间去当工人。  相似文献   

16.
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是一篇动情之作。1979年下半年,我所在部队各工兵分队集中野外驻训。对于我这个初到军营的训练尖子,首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野外驻训,总想露一这天,训练大队领导组织各连尖子比武,比武擂台上一位矮个子班长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他二、三两的硝氨炸药一手抓,误差不超过五钱;丈量导火索不用尺,只要出个数,就能在短时间准确剪出。真太神了,我自叹不如。比武结束后,我缠着这个班长和他的连长,询问“秘诀”,答复是相同的:苦练加巧练。当天晚上,我失眠了,心中涌动着写他的激情,于是我在床上酝酿出一篇腹稿:“孙…  相似文献   

17.
3月26日上午8点,庭长安排我和书记员小韦跟法官老梁一起去执行。路上,老梁对我们两人说:这次我们要到50多里外的高头村执行一件离婚案,被执行人应补偿给申请执行人3000元,但因多种原因,案子拖了8年还未执结。昨天我已请示院长,如果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我们将对其进行拘留。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法警,想建议老梁多带两个人去。老梁说:不用担心,3个人足够了,又不是去打架。我开着吉普车颠簸在山路上。到了一棵大松树旁,老梁让我把车停下,说:前面再拐两个弯就到那个村子了,警车目标大,我们走一段路吧!老梁带着我们三转两弯就到了被执行人凌林  相似文献   

18.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9.
45岁黑人奥伯斯宾当了十多年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的记者。一天深夜,编辑突然叫他第二天不用再去采访,并要他把报道交给白人记者。这条消息的报道,一开始就是分由奥伯斯宾负责的,现在突然中间易人,原因是什么呢!奥伯斯宾后来说:“因为我是黑人,那位编辑怀疑我的能力,认为如果让我去采访,我一定会问不好问题。我真够倒霉的了。”其实,倒霉的何止奥伯斯宾一个人。今天,仅就美国的报业而言,种族歧视的现象还  相似文献   

20.
清样和信,依然放在桌上,我在等待,在希望,但终究没有能够发出去。下午,最坏的消息来了:“王揖同志已在22日逝世。”我的心陡然往下一沉,可还是不敢相信。这位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奋斗了近五十年的老战士,就这样突然离去了么?几天以前,我还去采访了他,那热烈的谈话,朗朗的笑声,还在我脑际里萦回。问他近来的起居,他不肯讲,只谈他最关心的事——新闻改革。未了,才淡淡说了一句:“脑供血不足,经常头晕。”那天下午,我二点到他的办公室,以为太早,没想到他正在工作。“您没有午休?”“没有”,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