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由西迁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尖端人才,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切都要归因于西南联大校方的勤奋治校;归因于西南联大教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与敬业;归因于西南联大学生的刻苦努力;而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蕴含其中的西南联大精神.  相似文献   

2.
方光华 《教育》2012,(35):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国民政府同时决策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2日,长沙临大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3日,西安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虽然西北联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存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但人们习惯上仍然视1946年以前的国立西北五校为西北联大。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西北联大及国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贯之精神",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份完整而珍贵的历史文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语言、思想、艺术和社会价值。从书法艺术价值来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在文人的款款书卷气息中,深刻地展现了满溢金石之气,阳刚厚重与整肃雅致并蓄的篆额;通篇文字书来灵气四射,行行皆是笔墨酣畅,书体秀整而富于变化的书丹碑文,不乏为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去行政化”就能建成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去行政化”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或者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为了去除大学行政化的观点,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大学“去行政化”是行政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反映,其目标追求主要是调整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核心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错位.不能将“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同”起来,或作为“前置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的历史及贡献 我们通常讲的西南联合大学,其实是一个简称,它的完整称呼,应该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实际上又包括两个时段,前一个时段是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一个时段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它是抗战期间由著名的中国北方三所最好的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的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因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而享誉中外.西南联合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南联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2)文理渗透、重视基础、内容新颖的课程结构;3)灵活而严格的教学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4)自由、民主、创新的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7.
校歌是认识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个窗口.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歌都采用了古诗词的表达方式,这是基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身份定位.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歌的作者都以中国传统“士”人的身份定位,表现了一种“大我”人格,这构成两首校歌的精魂.在存在方式上,西北联合大学校歌呈现出与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迥异的特点.如果说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是完美的交响乐形式,西北联合大学校歌可算是“未鸣之歌”,然而,它却以喑哑的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意味,因而也同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一样成就了无尽的感动和永恒.  相似文献   

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化身,其碑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若要认识西南联大,最好从该碑文入手。但今人已难读懂该碑文了,有鉴于此,文章对碑文作了注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联大继承了这三个学校优良的学风,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当代的大学教育管理创新所借鉴的,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创新型人材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培森  周鸿 《时代教育》2007,(9Z):11-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人格特质,大学精神产生于大学文化主体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主体与其外部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其中“大学之境”、“大学之人”、“大学之事”构成了一所大学“永恒的风景”。大学精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流变过程,需要时间去锤炼.需要历史的反观。  相似文献   

11.
去行政化改革与回归现代大学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行政化导致我国大学背离了其学术组织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在大学组织特性迷失、精神异化以及教育主体缺位等方面。现代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术共同体,其核心功能在于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才,其永’巨的价值在于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精神品格表现为自由与独立。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回归现代大学本质,坚守学术本位价值、学术组织责任和学术逻辑导向,高扬现代大学精神,是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创建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独立和创新:大学精神内核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大学精神日渐衰微。独立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核,独立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大学只有传承和发展独立与创新的精神,才能塑造成一所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大学有着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不同特性,大学有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性和文化性定位。大学伦理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发展应具有自由、独立、包容、创新和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这些伦理精神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的有力的精神支撑。而大学制度对大学伦理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大学发展的伦理精神与大学制度共同推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的伦理精神的培育,对当前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就国外而言,越名大学其显性层面上的“脾气”(即风骨、傲气)就越大,其隐性层面的独立自治与严谨治学精神就越显然。但很可惜,当代中国大学却很少有脾气,更谈不上发脾气。文章从显性的大学脾气之视角追问隐性的大学精神,呼唤并构建具有严谨治学精神与独立自治个性的中国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15.
詹星 《科学教育》2006,12(3):8-10
1西南联大精神西南联大全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1937年日军在华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在抗战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无情的摧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当时的教育部命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后由于战事紧张,学校又被迫迁往昆明并改校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1937年至1946年长达八、九年的艰苦战争岁月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大批卓越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真…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三校合作成功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 ,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西南联大虽仅存数年 ( 1 93 7年 8月至 1 946年 7月 ) ,但成就卓著 ,在国内外教育界赢得美好的声誉。关于三校的合作 ,冯友兰先生在其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有如下精辟论述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同不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 ,终和且平”,可谓一语中的 ,精练地概括出三校精诚合作、亲密无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 ,试析联大三校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管理泛行政化导致的大学失去个性特质的倾向越来越为社会所诟病。大学在法人地位、法人治理结构、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都无不面临困境。重建大学精神,高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必须去行政化,学术评价必须去政绩化、学术尊严必须有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持续推进,出现高等教育质喜量下滑、大学精神失格、教育功利化等问题,高校学术和人才培养受到严重挑战。书院作为古代教育的一种制度,其教学组织、学术传统等独具特色,所蕴涵的“大学之道”、恪守的学术精神、凝聚的制度张力为现代大学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与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中国大学教授与近代大学精神是共生的,大学教授秉承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人生理念,他们缔造、践履、传承并守护着大学精神。近现代大学的学术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浓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