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诗人游园,却偏偏把“不值”记下来?这里一定有其特别的感情和含义。因此,最后备课的主题落脚在“不值”上。  相似文献   

2.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3.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以它匠心独运的结构方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景,同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诗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清新之感,因而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颇多的争议。一、《游园不值》中的“值”作何解?可否解作“值得”?教科书上对“不值”的注释是: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对于单个字“值”并未作出解释。在《新编新华字典》中,对于单个“值”有几种解释,其中有“值得”和“遇到、逢着”这两个不同的义项。在这首古诗中,到底“值”该作“值…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游园不遂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因而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浓郁的诗意深邃的哲理──《游园不值》的写作艺术山西吴虹,张振邦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园不进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也认为让孩子为练习手部而花时间似乎有些“不值”。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机会让孩子练手,而这种看似“不值”的时间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宿新市徐公店》(五年制语文第八册5课)时,采用了“创设情景”的做法,效果较好。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问:“《咏柳》和《游园不值》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物?”学主回答:“是写春天的景物。”我接着说:“对,是写春天的景物。春天,是花的季节,是绿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句。《咏柳》通过写象‘碧玉’、如‘丝带’的柳叶,赞美了春风。《游园不值》通过写  相似文献   

8.
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注意古今诗义的对照理解。古诗中有些字义、词义在古代是一种意义,在现代又是一种意义,在于时间久远;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像“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字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而不是现代的“走”;“游园不值”中的“不值”是“没有遇到...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像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  相似文献   

10.
不值一块钱     
晚会上,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正在专心想他的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个富翁不禁感到好奇:“肖伯纳先生,我愿出1美元,来打听您在想什么” 肖伯纳回答说:“我想的东西可不值一块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诗人游园,却偏偏把“不值”记下来?这里一定有其特别的感情和含义。因此,最后备课的主题落脚在“不值”上。阅读唐宋诗鉴赏辞典以及相关资料,发现了宋诗和唐诗的一些区别。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如唐诗“万紫千红总是春”实写,讲究物化的感觉与感动的意境。而宋诗呢,类似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含蓄,讲究哲理、禅思、辩论的意象或意向。钱钟书说:“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以文为诗”到“以议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还能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是有着深刻的“程朱理学”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听一位同事上公开课《游园不值》。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者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 不知什么缘故,报告文学作家和理论家迄今为止,都很少去探讨和论述报告文学中的报告艺术。这是一个谜。笔者猜测:是否人们存在这样的偏见,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是“阳春白雪”,而“报告”是鼓簧弄舌的“下里巴人”,没什么可谈,或不值一谈呢?所以,  相似文献   

14.
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甲骨文中就已有“杏”字。春秋时《管子·地员》也记载“: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孔子当年坐在四棵杏树下的坛上弦歌讲学,故“杏坛”成了典故。传说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只求愈者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故医家称为“杏林”。种种由杏而引的典故让我们感叹。这次因教学《游园不值》,读到“红杏出墙”的隐喻,也引起我的感慨。一切经典最终都会指向结构。对《游园不值》“红杏出墙”的解读不可不注意。给小学生教学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单纯谈到红杏的生命力——这很好。但,作为语…  相似文献   

15.
问(北川县片口羌族藏族乡小学杨进国):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课本上对“应”的注释是“大概”.依此注释,全句大意为“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我把脚印留在上面”.如果注释为“应该”,诗句大意为“我应该爱惜苍  相似文献   

16.
看完贵刊赖配根先生的《优雅些,再优雅些(》载今年第8期,下简称《优雅》),有些疑问想提出来。疑问之一:小学第二学段的古诗,要让学生“拥抱精致的情感”?赖先生在《优雅》中主张“语文课要包蕴精致的情感和丰盈的想象”,教古诗,要像窦桂梅老师那样“带领学生与诗歌文字背后绚丽的‘情感世界’相遇”,让学生“拥抱精致的情感”。就《游园不值》而言,要让学生体会“对万物的热爱、对丰富的生命经历的渴望、对人生的超越性体悟”。教学《游园不值》,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这是安排在第二学段的一首古诗啊。一首古诗也好,一篇童话也罢,无非是“…  相似文献   

17.
“首先,‘外星人说’不值一谈。”嗓门尖尖的是何敏。“我完全赞同。”随声附和的是苏蓉。“证据呢?”我可不想做应声虫。(开门见山,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尖尖”与“随声附和”、“应声虫”用词准确, 人物神情、态度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8.
辞书上说,“半”字有解:为二分之一,如:年已半百;二为极言其少,如:不值半文钱;三为不完全,如:半旧的房屋;四为犹言中,如:夜半,半路。然而和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相似文献   

19.
大师大师年轻时在上海穷困潦倒。一日,大师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卖。一个外国人看中了这幅画,问:“多少钱?”大师说:“500美元。”外国人觉得太贵,便说:“能不能少点儿呢?”大师说:“不能少!”一边说,一边将画撕碎了。外国人吃了一惊:“年轻人,你怎么能撕了它呢?你生气了吗?”大师平静地说道:“先生,我没有生气。这画我要价500美元,说明我认为它值500美元。你跟我讲价,说明在你眼里不值这个数,认为它  相似文献   

20.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的课题教学可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还可以引领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题教学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小觑的环节。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有效的课题教学策略。一、质疑课题,深入探究案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生:游园不值。师:谁游园不值呢?生:作者,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生狐疑)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