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竹朝 《文教资料》2009,(33):25-26
复合词的词义与构成该词的语素义有关.同时也与复合词的语法结构有关。但复合词的词义。并不都是词素所表示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的简单反映,有部分复合词的词义是在原有语素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比喻,或者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社会运用中约定俗成的各种情况。获得的新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船只”和“饼干”两类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在汉语里没有相应的句法结构可资类比,是词法分析的两个难题。本文立足于与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结合、与句法结构标准的统一,认为这两类复合词都是补充式。  相似文献   

3.
并列式复合词由于其词义对其构词语素义做了不同的吸收转化,使得词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通过分析发现,构成这些词的语素都有共同的语义范畴,并且词义透明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把词义透明和半透明的并列式复合词词义与其语素义的关系简单归纳为三种:求同、偏取和比喻引申。本文主要采用义素分析法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只选用了一些典型的并列式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触类旁通,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构词特点。  相似文献   

4.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5.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6.
王娟 《海外英语》2016,(15):219-220
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通感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语去描述其他感官印象,长此以往,在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通感式词义引申。该文通过实证研究,旨在验证学习者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是否能有效促进通感式多义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词义引申发展导致文字孽生词语分化的角度,分析了“辟”字和从辟得声的一组形声字,认为“辟”所表示的律法具有判分义,引申而有劈分叉,推排义、偏邪义、盘旋义、进而分化孽生出一批以“辟”为声符的形声字,成为一个通常称为“同源的古今字”的词族。  相似文献   

8.
谈谈·“通感”山东/高德宝“通感”是指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细致、多方面地表达作者的深切感受,以增加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  相似文献   

9.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10.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1.
孟茹 《现代语文》2013,(4):13-16
认知语言学中,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该观点目前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在一类汉语特殊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得以运用。当两个词根中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成为复合词的词义,而另一个词根的意义被忽略时,这一联合式复合词就被称作偏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义的保留与舍弃很好地反映了凸显的观点。本文以凸显观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概括性地总结出三种成因: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所谈的词义引申的方式只有链条式、辐射式和缩台式三种,但在词义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重要的方式——串列式。这种串列式的引申既不同于链条式的“环环相扣”,也不同于辐射式在同一层次向不同方向的引申,而是表现在词义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之中,连接串列式不同层次各义项问的桥梁,则是贯穿于各义项之中的核心义素。串列式引申跟链条式、辐射式一样,在归纳整理、学习掌握词义系统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汉语词义引申系统中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个被学们忽视的问题。这种引申与传统字学上所说的“反训”不是一回事。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的本意学界有表“日出方向”和作“橐”义两说.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关文献,表明自先秦“东”表方位及相关义项形成,历经两汉三国“东”与“西”及其他方位名词连用表虚指义,魏晋至清与其他词连用时义项虽有很大改变,但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以“东”表“日出方向”的方位义为源头的词义系统;现代汉语演变、引申及出现的新兴用法也源于该义项,并无“东”与“橐”义相关的用例.  相似文献   

16.
"裸"族词中的X由身体到物品事物一直到行为方式,其词义也相应地由原始的内涵意义"赤身裸体"到其隐喻义"没有包装"一直到其再概念化的隐喻义"公开、透明、完全、彻底"。"裸"义不断扩展、引申,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和词义流行与泛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前修时贤从古注、辞例、语境、来源等角度挟发了“少负不羁之才”中“负”的“缺少,没有”义。本文从词义引申、表义框架两方面加以正反中论,使这一结论更为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8.
充分的言语实践使常用词“牢”获得词义引申的广阔舞台,其词义辗转演变,形成庞大而复杂的词义系统。“牢”所负载的众多义项看似无有关联,人们易忽略它们之间实际存的隐性联系,因而造成训诂释词之失误。对其词义系统进行梳理归纳,便可寻见其词义引申之脉络,正确解释不同语境中“牢”的含义。“搜牢”之“牢”义为“廪食”,即粮饷、军粮;“牢盆”之“牢”与“共牢而食”之“牢”皆表示器皿之义。  相似文献   

19.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