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读《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闵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中缅印战区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盟国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总称,最高统帅蒋介石,参谋总长史迪威。也是我们熟知的飞虎队、中国远征军、中印公路,以及麦瑞尔突击队的故事发生地。从1942年3月中国军队入缅算起,经过三次大战役,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以接近20万人的伤亡换来了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的重要交通线;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日军阻挡在中国西南大门之外。但,这却是二战以来唯一未被参战国正式纪念过的战场。  相似文献   

2.
正像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名字保留在中国地图册页上一样.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的名字。也载入了中国历史。在二次大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受罗斯福总统的派遣,来到中国。任反法西斯盟军“中缅印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在缅北、滇西南与印东北的荒山丛林中,与中国远征军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堪称艰苦卓绝,功绩永垂史册。五十多年过去了。将军的英名仍为中国人民所熟悉。“8·15”抗战胜利纪念日即将来临,记得在8年前的春天,笔者从抗日名将戴安澜的女婿俞济华先生那里得知.史迪戚将军的女公子南希·史迪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在全面抗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38年武汉会战后,大量企业、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移滇,云南成为抗战大后方,并很快成为中国获取国外资源的核心枢纽。1941年底,日军占领越南,1942年5月至1944年底,日军占领缅甸和滇西怒江以外地区,云南成为抗战前线。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至抗战胜利,云南还是中国和东南亚战区盟军作战的主要基地,及获得美国援华物资的战略走廊。1938年9月底以后,云南成为日军空袭的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保卫西南大后方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中国先后动员40万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与盟军联合对日作战,以十万将士埋骨他乡的代价,打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军威,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为一体。在许多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回忆中,均提到缅甸曼西,这个被称为"公路尽头"的地方。1942年5月,入缅作战的第5军军部及新22师等在第  相似文献   

5.
爆发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滇西抗日战争(简称滇西抗战),是云南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反帝爱国战争,这场战争从1942年3月爆发至1945年1月结束,前后历时近3年时间。这期间,经历了10万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日失利:缅甸全境和滇西大部分沦陷:中日军队隔怒江对峙:重组20万中国远征军,把侵略者驱出国门等阶段。经历了强渡怒江战役、收复龙陵县城战役、松山战役、腾冲战役、芒市战役、密支那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南坎战役等。  相似文献   

6.
1943年冬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协同战斗,自缅北反攻侵缅日军,1945年初会师芒友,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全部打通,战绩辉煌,扬名中外,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暨战史编纂委员会所辑《中华民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第一期作战经过概要》、《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二期作战经过概要》,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研究中、印、缅战区战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史料标题为原有,原件无日期,标点为编选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雨欣 《航空档案》2004,(4):61-63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突然空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军,随后,在亚太地区四处侵略,大规模发动进攻。其中,在中国领土上.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全面的进攻。由于中国军事实力较弱,中国抗战处于艰难的状态。1942年3月.日军攻占缅甸后,封锁了盟军从陆路向中国大陆运送作战物资的途径。这样,日军基本上形成了对中国海上和南部陆路封锁的态势.中国抗战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8.
70年前,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在祖国的东南沿海、崛起了一支由生活在福建的台胞为主力建制的台湾义勇队,他们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转战闽、浙、皖等省开展抗日活动,为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宝岛台湾回归祖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抗日爱国的台湾义勇队》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为我们揭示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共赴国难的悲壮情怀。台湾义勇队不仅是台胞参加祖国抗日的代表,更是台胞拥护支持祖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正>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实际上是三条主要线路组成的一个交通网络[1]40,包括其前期的滇缅公路、中后期的"驼峰航线"及后期的中印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是当时唯一一条通往国外的战略通道。"24道拐"既是史迪威公路上一重要战略节点,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被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前后,为了支持中国抗战,苏联率先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德国入侵苏联和日本"南进"战略的实施,导致苏联援华物资输送的终止,国际对华援助受到严重威胁。由于云南特殊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盟国先后开辟了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油管和史迪威公路,云南承担起盟国援华物资输送由西北向西南转移的重任,成为正面战场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动脉和输入中心,支持了正面战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全过程。随着战争的发展,云南成为盟国空军在中国的主要基地,抗战兵源的输送和滇西反攻部队的粮草供应要地。滇南防御和滇西抗战的爆发,标志着云南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重要战场。因此,云南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根据地和重要前线,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43年,随着抗日斗争的不断深入,山东胶东①抗战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1944年初,胶东抗日民主政府②在中共山东省委、胶东区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动员党政军民各方面力量,对日伪军和日伪组织展开了全面的政治攻势。其  相似文献   

12.
进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次跨国界受降.然而就在这次受降活动中,中国和法国在"越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为盟国接受日军投降的最高统帅,并同时下达了第1号总命令,对同盟国各自的受降区域...  相似文献   

13.
滇西抗战从1942年5月日军入侵我国滇西开始,到1945年1月中美盟军将敌人赶出国门结束,前后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敌我双方先后投入兵力总计达三十余万人,死伤人数超过十万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印、缅抗日战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战役,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4.
<正>筹备成立1940年10月,重庆已进入雾季,日机的空袭日渐减少,重庆军民的反空袭斗争进入了低潮,而此时正是日本"第五纵队"在缅甸、印度、暹罗等佛国地区进行反宣传的高潮,他们以虚伪的谎言欺骗东南亚各佛国人民,攻击和诬蔑中国抗战,以掩饰他们在华犯下的侵略罪行。为粉碎日寇利用佛教在东南亚散布旨在破坏中国抗战的欺骗阴谋,继1939年10月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东南亚宣传抗日  相似文献   

15.
宋赟 《湖北档案》2024,(2):30-31
<正>抗战后期,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向盟军阵营倾斜,对日军的反攻、失地的收复以及战后的重建也开始提上日程。武汉居于全国中心位置,号称“东方芝加哥”,是我国的重要都市,但在战火的摧残下遭到严重破坏。为适应抗战形势的演进,时任湖北省主席陈诚在1943年召集相关部门与市政专家,着手拟订《大武汉市建设计划大纲草案》,预先筹划对武汉战后的重建工作。该计划前后经过十数次修改,历时两年有余,终于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宣告完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胡德坤韩永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本书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大背景下,从战略层面对中国抗日战场这一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了全方位的论述。包括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北进攻苏的图谋,又迟缓了日本南进攻英美的步伐,具有世界战略意义;中国抗日战场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了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中国抗日战场更有力保证了苏联避免东西两面作战而全力对付德国的计划等。选题点评:本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相似文献   

17.
<正>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云南,是国际战略物资进入中国的聚散地,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和反法西同盟的援助,远距离组织调动抗日力量,快速发布信息揭穿敌人谣言,鼓舞士气,稳定民心、增强全国民众的抗日信心等,夺取抗战胜利,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抗战中昆明的无线电通信云南地处边陲,在1919年之前,与省内外的通信联系多以信件、电话和有线电报居多,身为云南省会城市的昆明也不过如此。由于信件传递速  相似文献   

18.
窦来庚自幼尚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抗战的洪流,带出一支具有尚武之风的抗日力量,奋勇杀敌,拒不当俘虏,把尚武精神、抗战精神留在了沂蒙大地。  相似文献   

19.
王进 《兰台世界》2014,(3):107-108
窦来庚自幼尚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抗战的洪流,带出一支具有尚武之风的抗日力量,奋勇杀敌,拒不当俘虏,把尚武精神、抗战精神留在了沂蒙大地。  相似文献   

20.
从一般军事原则来说,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方在战略指导上应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开辟西线战场却是一个例外。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西出缅甸,开辟了中国抗日的西线战场,中国形成了以大西南为重心的两面作战态势。开辟西线战场的直接原因在于保护中国获取外援的交通线,保护中国战略大后方的后门。开辟西线战场尽管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