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秀娟 《科教文汇》2011,(16):75-76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读《诗经》好处很多,最不济也可以多认识些动植物的名字。 然而,动植物名称因时、因地而异。《诗经》是西周到春秋的作品,要认识两三千年前的动植物名称谈何容易!以《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来说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到底是什么鸟?  相似文献   

3.
文摘     
正为何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父母之邦""父母国"没有性别的差异,主要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大概在明代出现。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称呼其他民族。直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徐竹 《科学文化评论》2011,8(2):111-126
《天文学史》是斯密早年一部未完成著作的手稿。斯密在其中提出了具有浓厚约定论色彩的"科学"定义,却又与他对牛顿体系的评价构成了内在张力。较之于反实在论的与范式革命论的解读,自然神论的解释方式能够更好地把握斯密的科学观,展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重建科学与历史、宗教之间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论语》的版本及其注释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变化。从《论语》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来看,《论语》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汉朝时期,《论语》的版本及注释逐渐形成;宋朝时期,《论语》杂糅各学,内涵逐渐丰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论语》得到了新的诠释,并直接影响当前对《论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论语》的版本及其注释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变化。从《论语》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来看,《论语》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汉朝时期,《论语》的版本及注释逐渐形成;宋朝时期,《论语》杂糅各学,内涵逐渐丰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论语》得到了新的诠释,并直接影响当前对《论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杨相英  曹磊 《科教文汇》2012,(19):73-73,10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教材及诸多书籍中对"瀚海"的解释为"沙漠"。本人在借鉴他人研究和对史料的考证中发现,此解释不科学,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憩园》是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由尖锐张扬过渡到内敛深沉的代表作。本文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憩园》中巴金的矛盾和潜意识,即寒儿执著寻父的源头,寒儿、"哥哥"和黎先生的实质关系,巴金本身的现实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论语》言简意赅的辑录使得后来者谈及孔子是各凭己度、异彩分呈。本文专以探讨孔子在人格领域及艺术世界的“尽善尽美”观。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齐物论》作为《庄子》内篇中哲学思辨水平最高的一篇,它确立了自然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趋利避害的环保原则,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许多有意义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论语》言简意赅的辑录使得后来者谈及孔子是各凭己度、异彩分呈.本文专以探讨孔子在人格领域及艺术世界的“尽善尽美“观.  相似文献   

13.
李鸣迪 《百科知识》2010,(12):23-24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的一些老话如"信则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为什么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久前出版的国际神经科学刊物《神经元》刊登了中韩科学家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发现,  相似文献   

14.
孙婷婷 《科教文汇》2014,(35):60-61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以"远"、"近"与"上"、"下"有关的隐喻为例解析了《论语》中的空间隐喻。通过实例解读,作者指出了孔子达到"仁"的观点,即远离不仁便近仁;以及孔子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即社会等级森严,上行下效,恪守礼节,以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昊鸥 《今日科苑》2007,(13):96-97
《于丹〈论语〉心得》开篇这样写道:《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相似文献   

16.
周楠 《科教文汇》2011,(5):23-24
"信"字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它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伦理观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的,与"仁"、"行"、"政"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探讨关于"信"的伦理观念对于当今时代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自立、朋友之间还是经济活动乃至治理国家方面,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的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弗莱彻建筑史》(第20版)中文版终于成书,对几十位译者和编辑来说,这是艰苦大考之后迎来的节日。首版于1896年的《弗莱彻建筑史》是一部权威的世界通史,它通过时间与空间线索,全面、细致地展示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可谓建筑界的"百科全书"。该书涉及建筑、历史、  相似文献   

18.
《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荡气回肠的一部,对于特洛伊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谓惊心动魄。那么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旷日持久、血腥悲壮的战争?希腊神话解释为神的意志,民间传说认为是海伦这个红颜祸水惹的祸。本论文将唯物地、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伊利亚特》中对于特洛伊战争原因的解释,以期把握事实真相,同时给予当世人以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徐萍 《科教文汇》2010,(2):36-37
隐喻的研究在西方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修辞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子时期。隐喻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中外诗歌中都充满了隐喻的精彩演绎。本论文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西诗歌深层的隐喻思想,并从中西隐喻研究的脉络中梳理说明隐喻从诗学观到哲学观发展的共同走向;还以西方认知隐喻和中国比兴本质辨析为契合点,从一个角度对"概念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这一西方"体验哲学"认知观的普遍性进行跨文化考证。  相似文献   

20.
周云 《知识窗》2014,(10):74-74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有打好基础,试问如何去挑战初高中,如何步入神圣的大学殿堂?孔子在《论语》中就告诉人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好学、乐学,教师不妨尝试以下四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