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转向更多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探索、去“做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师的新要求。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课标》呢?一、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重视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2.
《湖南教育》2006,(9):11-1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提出这个要求后,按照课标编写的数学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都安排了情境图,有些习题里也安排了情境图。相应地,课堂教学是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当下新的声音又风起云涌:“情境繁华的外表弱化了数学的本质”“情境的生活味太浓了、数学味淡了”“热闹情境的背后,学生无所适从”。那么,数学课堂究竟需不需要情境?需要怎样的数学情境?我们组织了这次关于数学教学情境的讨论,以期解决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刘爱英 《科学教育》2006,12(3):16-17
新《课标》指出: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简单地从外部灌输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可见,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理念呢?我认为必须抓好学生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五个要素。1“读”数学学习中需要思考,而思考必…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学习的内容上,《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课标》明确要求把“动手实践”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目标上,《课标》不仅规定了知识性目标,而且明确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以及伴随过程性目标的情感目标.基于《课标》的上述要求,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方面的要求合理设计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途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对数学实验的实践与思考,试对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基本类型作一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应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有效呢?下...  相似文献   

6.
郁辉 《甘肃教育》2002,(7):66-6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和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我创设先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过去已学过的一些图形形状不同的教学情境作为导入,由此设计了一幅美丽的街景动画:画面中主要有交通警察的路口遮阳伞,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路标、三角形屋顶、  相似文献   

7.
课标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尤其是在概念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教学情境,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0.
李义仁 《广东教育》2003,(11):44-45
GDJY在课改实验中,我区以数学活动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充实数学活动的内容。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活动性已成为我区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自觉、有序的数学活动已成为贯穿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线,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也在数学活动的广阔背景下得以有效落实。一、学习《课标》,提高对数学活动的认识与《数学教学大纲》(简称《大纲》)相比,《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数学活动。《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相似文献   

11.
数学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突出现实性和时代性。在《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一书中,围绕着21世纪数学改革问题,提出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  相似文献   

12.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辩证的,也是有机统一的。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确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此,笔试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认识,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可见,数学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进而灵活应用数学的关键,更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或自我知识,努力创设条件,营造乐学氛围,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良好机会和展示个性的舞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来体现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回归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价值,又要体现人文价值,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知识、情境、情感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徐斌 《福建教育》2007,(11):40-43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应对“解决问题”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本文试从《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相关目标出发,联系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新《教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则更明确地强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开放数学课堂,让问题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测评开放。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课堂生成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数学知识生成的形式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呆板的“讲授”与“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并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表示,即活动、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性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课标”这一基本观念,凸显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