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饶玲 《江西教育》2002,(21):9-10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性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的活动。它一方面需要有爱心,另一方面需要有技巧。只有技巧没有爱心的教育是危险的,只有爱心没有技巧的教育是无力的。为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注意爱心与技巧的结合,做到“五多”与“五少”。一、多些榜样示范,少些重复说教。“说教”是教育中常用到的一种沟通方式,其目的是向学生阐明道理,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认识水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用得恰当,可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班主任的“说教”只是生硬呆板的训话,他们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架式向学生作出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断言,是与当时德国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情况相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从原则上澄清了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混乱,驳斥了施蒂纳的“意识创造历史”的诡辩。他们所说的“不进行道德说教”、“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是指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宣扬的那种道德说教;他们要否定的是那种近乎宗教信徒宣传教义式的道德说教,而不是指任何道德宣传和道德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要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教育。同时,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使受教育者有多方面的技能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4.
张志 《中国德育》2005,(12):37-38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进行道德启发.常以谈话的方式出现。但有些教师把谈话变成了“道德说教”,没有实效,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必须弄清“道德说教”的特征及存在的原因.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提高谈话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德”是广义的,指一种广泛的道义力量和精神力量,其中除了道德外,还包括理想信念即信仰。因此,“以德治国”包含有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团结人民、建设国家的意思在内。  首先,“德”本身就具有广泛的含义,比如“德才兼备”中的“德”就不仅是指道德品质,而且包括政治立场、理想信念。   其次,道德与信仰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撑。西方国家的道德往往由基督教信仰提供依据和支撑。我们共产党人的一些道德观念是靠我们的政治信仰支撑。比如…  相似文献   

6.
陈艳秋 《高教探索》2007,(1):128-132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自身陷于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而儒家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则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质疑名著     
首先申明,文中“名著”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名著,而是特指教育部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推荐给中学生的经典名著30种。笔者也不否认这些名著本身是人类的瑰宝,艺术的珍品。文中的“质疑”是针对选者的标准和角度而言的。 质疑之一:是以道德标准还是艺术标准为主来选择所荐名著?以托尔斯泰的《复活》为例,《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作品,虽然有对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猛烈批判,表现了列宁所称道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但同时也充斥着“托尔斯泰主义” 的说教,如“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等等,这种说教在…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本”、“说散本”的每一回都有入话,皆用一诗、或一词、或一曲入话(第一回除外)。“词话本”文本是有说有唱、韵散杂糅的,其立意是以说教、有趣味、有吸引力为主的,总体风格是俗中带雅。“说散本”是较文人化的本子,其文本中韵语减少了,说教的东西减少了,总体风格相对趋于雅化,其只有9回的入话与“词话本”相同,等于“说散本”把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词话本”入话有鲜明的说教色彩,从而突出了小说的说教主题;“说散本”入话说教色彩的淡化,说教主题边缘化;从思想内容、风格情调等方面看,“词话本”中的入话也有与正文相脱节的,但并不多,只有几回而已,而“说散本”的入话多半是与正文不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灌输是“两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和方法,但灌输不是抽象空谈、简单说教,教师一定要坚持正面灌输和系统灌输,注重经常性灌输和渐进性灌输,并且将灌输与启发、疏导相结合,而作为灌输者的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0.
威尔逊是理想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全面构筑了理想主义理论;他让美国脱离“孤立主义”,以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中心角色为毕生追求。他的众多外交理念,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一方面也开创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先河,同时引发了关于权力和道德的争论。本文旨在分析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文化渊源及对美国一战前后现实外交的影响,进而阐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寻求权力和原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这就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  相似文献   

12.
“我们怎样保证(学生)学到保证社会延续而必需的道德呢?”这是每个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道德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人必须遵循特定时代的道德规范,以保证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是如何使人能够自觉遵循,是通过说教还是灌输或者其它什么方法的问题。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麦克莱伦的回答是“通过智力活动的途径来实现”。所谓“智力活动”,即通过教与学双方对道德的解释、演示、证明等互动过程,双向建立或确认某些道德来实现德育,这与说教或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剖析及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早恋”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单纯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相反有时会使问题趋于复杂化。在这个问题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下面我就几个相关问题谈点具体看法。一、“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理和心理原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其间新旧观念的撞击与摩擦,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社会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人们对目前社会道德的状况有不同的看法。“滑坡论”者看重市场经济的负面形响对道德的冲击,认为道德水平在下降;而“爬坡论”者则强调市场经济的理性内涵对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但有一点双方是共同的,即部承认社会转型期存在着价值失准,伦理失序的情形。面对这种情形,悲观失望和坐等其成都是消极的。我们必须面对变革的社会现实.重新审视原有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教育管理实效性低下,是当前很多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往往偏重于道德认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行为养成和德育渗透,造成了学生“知”和“行”的严重脱节。隐性德育课程成为新时期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分析当前青少年教育应“减去”的弊端,提出应“加上”的青少年教育策略和措施。如教育目的上减少功利主义倾向,增强人本主义意识,培养目标上减少同一性。增强个性化意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道德和身心健康教育;减少简单说教的方法,增加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评价减少片面性,增加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