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台北出版业杨一峰投身出版业只有三年时间,最近他在岛内出版界做了一件倍受关注的事——出版《毛泽东语录》。该书在台湾出版后热销,一版再版,迄今已出第四版。这样的业绩连他自己都诧异:“本以为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此热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杨一峰说,出版像《毛泽东语录》这样的书,就是要填补学术“拼图”上的空缺。  相似文献   

2.
业界动向     
台湾推进华文数字出版日前,借台湾2006年度补助发行数字出版品及数字出版创新奖颁奖之际,主管负责人指出,数字出版是重要潮流,主管部门藉由推动补助与数字出版创新奖两项方案,鼓励传统出版业者从事数字出版品的创作与发行,进而奠定出版业数字化基础,建立示范性指标,以利占有华文语文市场的发展优势。此次获补助发行数字出版品分别为《牛顿影音馆》《、凯蒂游名画——儿童e想图画书》《、M-picturebook手机e绘本》、《空中英语教室行动学习杂志》《、智能藏电子书——台湾小说·青春读本系列》、《MPN行动出版网——一个发行手机书、手机杂…  相似文献   

3.
台北小儿科医生庄静芬十多年前写了一本《怎样吃最健康》,不但是畅销书也是常销书。累计已销售60万册。最近,她又出版了《怎样吃得健康睡得好》,在新书发表会上,她宣布捐资500万元台币,与一群有心人筹组“台湾文化基金会”。 近年来台湾饮食健康一类书热销,一方面反映了很多现代台湾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内心深切的渴望能保持健康长寿,而像庄静芬医师这样的行家参与写书,比较科学实用,因而颇得读者信赖。刚由商周出版的《怎样吃得健康睡得好》,作者在书中着重揭示饮食、睡眠的因果环节,并与读者分享情绪调节的秘诀。她认为,一个人活得健康,在于生活有“律动”,不吝惜赞美以作为人际润滑,更要避免固步自封,对他人从事的社会活动保持高度兴趣。“如果画家开口闭口都是画,医生只谈病,世界会变得无聊单调”,她这样说。  相似文献   

4.
资讯     
《出版广角》2016,(13):95-95
一座求同存异的心之桥梁--郭雪筠《台北女孩看大陆》新书发布会
  2016年5月,已在豆瓣网上持续火了三年的“台北女孩看大陆”系列日志终于结集成书,其中还包括三分之一从未公开的内容。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周期之长令人瞩目─从编辑文珍最初看中选题联系组稿到最终付梓,已经过去了三年。而人民文学出版社之所以愿意付出如此漫长的时间等待出版这样一本从未出过书的台湾女孩的博客,理由是:“这是一本让我们迅速理解台湾千万青年所思所想最直接也最亲切的书;更是一座求同存异的心之桥梁。”  相似文献   

5.
2002“大陆期刊展”在台北敦化南路有名的诚品书局举办,期间有机会可以细致地浏览这个书店种类齐全的书刊。在中国文学部,我翻到了一本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几年前出版的张仁青著的《中国骈文析论》。当时想,台湾出版业的选题开发应有尽有,这样窄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今年台湾书市持续低迷,许多出版商感叹“几乎没有重量级大书”,书店的退书率始终在四五成,又遇上经济危机导致的消费力衰退,令出版业者感慨“寒冬时间长又冻”。但电影《海角七号》让出版市场得以略为加温。在台湾创下票房奇迹的电影《海角七号》商机吹向书市,台湾大块出版社发行的《海角七号典藏套书》预购一周,销量已经超过1500套,堪称今年台湾出版市场的热销之作。  相似文献   

7.
台湾《中央日报》84年1月3—4日,以《出版业的前瞻》为题,刊登了台湾出版业者与该报记者的谈话,现将其中“正中”、“三民”书局的总经理与记者的谈话摘刊如下: 蒋廉儒 (“正中书局”总经理):在新的年度出版业应朝两个方向努力。大部头书的出版,虽然有学术地位和价值,但是其售价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而且买这些书的人,甚少有耐心和时间去读,只是作为装饰品,因此若大家都争相出版大部头书,反而形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以出版袖珍型的丛书及单行本为主,  相似文献   

8.
黄荣华 《出版参考》2015,(20):24-26
2004年,台湾业者争论出版进入完全大崩坏;2006年,台湾出版产值为580多亿元台币;2014年,台湾出版产值只剩下280多亿元台币,但这还不是最惨的;2015年1-3月,台湾出版产值比去年同期衰退了30%以上.这些数字令台湾出版业者惊心动魄.从各地的数据来看,大都没有像台湾衰退得如此严重,而台湾出版业者原以为数字出版能够填补失去的业绩,却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去甚远.根据笔者的调查,台湾数字出版繁体字书的产值,大约在5亿元台币以下,占出版产值不到2%,同欧美动辄40%产值的状况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娜拉 《出版参考》2007,(11S):I0008-I0008
叶匿政小档案: 诗人,出版人,文化批评人。现任北京合德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著有诗集《城市书》、《小说馆》等,曾获中国大陆10多种诗歌奖及中国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编过《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等书。主编有“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等多种丛书,其中莫言《冰雪美人》、刘索拉《女贞汤》、残雪《五香街》、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书有较大反响。诗人叶匡政在投身出版业之前,做过装饰业和广告业,他说那种浓重的商业气息让他感到难过和厌烦,而在出版工作中每天可以接触各种类型的文字作品,这令他兴奋而愉快,做到如今,他说出版已经与诗歌一样,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他生命中的必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台北中兴大学财税系毕业,并获得纠纷柏鲁克学院企管硕士的林禹敏,最近一口气出版了两本充满人文气息的旅游书,一本是由联经出版的《追寻才子佳人的足迹》,另一本是麦田出版的《天津、青岛——人文行脚》。还有最近联合文学也将出版他的第三本和第四本书《敲敲门,探访风流人物》和《停下来,看那花样年华》。对一个学习财税的人来说,有如此成绩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台湾图书暨有声出版品展览”于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1月4日在台北举办。据台湾报纸报道,这是历年来台湾最大规模的一次出版品展览,共展出图书4万余册,有423家出版业者参加;有声出  相似文献   

12.
港澳台之窗     
台湾出版业新书难销 台中华图书出版基金会企划负责人说,台湾经济不景气,大家转而更关心民生问题。过去,台湾人爱读文学书,如今新书能卖光一版已经非常好了。有些出版社甚至逐渐减少文学书出书数量,因为书出得少,赔钱的机会就减少。 在今年台北书展上,曾出现了半价销书现象,这也是书商求生存的一种方法。这次书展虽然号称规模最大,但台湾参展单位仅增加一家共886个出版社参展。 去年,大名鼎鼎的文学出版社“大地”  相似文献   

13.
丁园园 《出版参考》2016,(10):31-34
2016年2月台湾图书馆发布了《“滑世代”后的新书出版样貌——2015年台湾图书出版现况及其趋势分析》,数据显示2015年台湾图书出版10年来首度跌破4万种,创下10年来最低;电子书出版虽增长31%,但在整个图书出版业中的比重非常低,“滑世代”的来临并未让电子书出版成为主流.调查显示,中国台湾地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2本书,远低于韩国10.8本、法国10本、日本8.4本.  相似文献   

14.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15.
英国《书商》杂志曾发表一篇《走向2010年的图书出版业》文章,对未来10年图书出版发展业前景作了勾划。文章说,2010年将比2000年出版更多的图书品种,每年出版的新书将增加2倍,或许增加4至5倍。2010华为一本“书”下定义要比2000年困难得多,因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为何有一些资深台湾出版人会对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发出强烈的反对声音?笔者认为,真正原因是过去十年,台湾出版业进军大陆,普遍遭到挫败,而且被大陆出版业在质和量上不断超越。台湾业者在大陆市场既然发展不起来,自然害怕大陆出版业者反过来进入台湾市场,到时台湾出版业者连自己的地盘都守不住。这点颇值得探讨,笔者对大陆出版业的腾飞有很深刻的体会。十多年前笔者认识了一些大陆朋友,如今都在大陆出版界雄据一方,以今天人文科学出版最夯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为例,前一阵子她还跟笔者说:"十年前我到台湾还是抱着学习的心理,现在觉得台湾没什么好学的,反而是他们要来跟我们学习。""以前台湾出版业都是端着架子来大陆的……"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最新著作在台热销12月1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台湾天龙文创出版公司在博库书城台北店联合举办"习近平著作台北专题展销"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最新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一时间"登台"。同时展出的还有习近平《之江新  相似文献   

18.
由著名出版人郭重兴组建的文化出版集团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显著成效,其成立的第五个出版社——西游记出版社将以台湾和大陆城市旅游书列为出版重点。创社首批作品有《台北》、《港澳》等。  相似文献   

19.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20.
1960年,毛泽东给他办公室的秘书林克寄过一封信。信中说: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1957年出版,我想找四、五、六、七本送给同我接近的青年同志阅读。请你找一找。如找不到此书,则找别的青年人能够阅读的哲学书,要薄本小册子,不要大部头。 (《毛泽东书信选集》573页。原信无落款时间) 1964年9月9日,毛泽东给康生寄过一封信,也是嘱其找书的。信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