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钱汉东 《新读写》2008,(9):50-51
丝丝,本名吴丝丝,是本刊2005年5月号“新人物”,那期杂志刊登了她的充满蓝色忧郁的小说《鲸》,她的照片还上了封面。汶川大地震后,丝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了一部反映地震后中学生心灵成长的小说。丝丝说:“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成长,让我更加珍爱身边的人,让我去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懂得原来活着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本刊主编钱汉东为她的小说写了序。他在序中说:“生活在幸福之中但并不意识到幸福的同龄人,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2.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相似文献   

3.
吴霞 《中学教育》2004,(5):50-50
一天,看到冯叶同学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也一直想读这本书,便对冯叶说:“等你看完《鲁滨逊漂流记》,借我读读行吗?”也许她没有想到老师会向她借书,先是一愣,接着连声说好。过了几天,她把书交给我,颇为神秘地说:“等你读完了,我们可以交流交流吗?”我自然欣喜地答应。晚上,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第二天课间操,我和冯叶交流了读  相似文献   

4.
小店     
丁琛 《中学生电脑》2004,(11):56-56
老头临死的时候跟我说:“很多年前有人给过我一次选择,是孤独地活着,还是幸福地死去。我很怕死,于是,我选择孤独地活着。这些年来我活得很苦,难以言喻,早知如此,我那时候就该选择幸福地死去。”  相似文献   

5.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6.
我喜欢读书,活到70多岁当然读了不少书,但并不是“读书”都有故事可讲。像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总是要找本书随便翻翻,这大概没有什么故事可讲了。但有时读一本书会影响你一生,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让你常常记起,甚至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讲述。1950年我还是北大哲学系三年级的学生,现在是我妻子的乐黛云,她是北大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起在北大青年团工作。有一天乐黛云拿了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给我看,她说:“这本书表现的对人类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你会喜欢它。这本书是捷克共产党员伏契克在1943年…  相似文献   

7.
下班后,我给两岁半的女儿讲故事,随手拿起新买的《白雪公主》,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讲着讲着,看到女儿皱着小眉头和不太理解的神情,我似乎意识到了故事中情节和措词的难度,就笑笑说:“这本书太难了,你听不懂。”然后就拿起了《婴儿画报》给她讲。过了几天,我拿着一沓书,正要给女儿讲故事。她一眼就看到了《白雪公主》,抽出来说:“妈妈,这本书太难(男)了。”我点点头,她接着拎起另一本书说:“这本书‘女’一点。”这本书“女”一点@陈学敏$河北任丘华北石油综合十处第一幼儿园  相似文献   

8.
《读写月报》2023,(31):11-13
<正>【阅读导引】2023年9月3日,“阿来: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文学活动在老舍剧场举办,阿来从美国的自然文学谈起,谈论了《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如果我读书,我愿意从一本书开始,去追溯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去读与它相关的一系列书,一步一步深入,这比读一本孤独的书有意思多了。”在活动中,阿来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董建华 《师道》2013,(2):31-31
一天,学生小张急匆匆地找到我说:“老师,我的钱在班上被盗了,请您静畦查一查。我还可以提供线索:小王嫌疑最大。”我望着小张问:“你有什么证据认为是小王所为?”“她经常用眼睛盯着我的课桌。”我说:“不要急于说钱被盗了的事,先好好找一找再说。”“我的钱真的被盗了。它就放在课桌里。”我来到教室,让小张继续一本书一本书地查看。结果发现.钱夹在了数学书里。  相似文献   

10.
女神是不会老的。六十岁的林青霞,美得大气又自然,优雅又端庄。她说:“人生很难有两个甲子,我唯一一个甲子的岁月出了第二本书,跟大家分享我这一甲子的人、事、情。”读她的文字,仿佛她温和的眼睛注视着你,你会觉得这个冬天也变得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家小宝(读小学二年级)在书房做作业,我在厨房做饭。听到她叫:“妈妈,月亮像什么?”我说:“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她说:“我不知道。”一道练习题难住了她。我说:“那你就写‘不知道’。”她大叫:“那老师会在上面打个叉的!”我故意不理她,继续做饭。我不能告诉她现成答案,要让她自己用心思考。  相似文献   

12.
“老师,不好了!”负责书橱的李佳惊慌地跑来告诉我,“书橱里少了一本书!”听她说完,我心里“咯噔”一下,以前还从未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别着急,慢慢和老师说。”我安慰着她。李佳急得满脸通红,“每到周末我都整理一下图书,没想到这次整理时,竞发现有一本《神探智破谜案》不知去向了,这都是我的失误。”她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女孩,出了这样的事,她显得很不安。“没关系,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何况是人呢!”我半开玩笑地开导她。“书橱的钥匙一直在我这里,怎么可能丢书呢?”她疑惑地自言自语。我故作轻松地说:“没关系,肯定是哪个淘气包特别喜欢这本书,他想和我们开个玩笑。”沉思了一会儿,李佳忽然说:“老师,我想起一件事,就是前天,  相似文献   

13.
德国作家保罗森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地随便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感觉很有道理。生活如读书,每个人都是书,每人又都是读者。读别人,又读自己。而自己是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细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连自己这本书都读不懂,更不要说读懂人生之书了。  相似文献   

14.
(一)苏格拉底 他曾经邀请一些富人,当克珊娣珀说她为饭菜寒酸而感到羞愧时,他说:“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他们是懂理的.他们会忍受它:而如果他们是毫无善意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们烦恼,”他会说.这个世界上其余的人为吃而活着,而他自己为活着而吃。埃斯希内对他说:“我是一个穷人,送不起别的什么东西.而我只有把我自己给你。”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谁都明白:要读很多书,要旅行很多地方。然而,我在十多年前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别一种感受:读一本书,行万里路。读明白一本书,居然需要行万里路?是的。这是我的一个阅读经历,也是我的做学问的经历。我说的这一本书,就是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杰姆  相似文献   

16.
一天,小白兔和小黑兔兄弟俩去梅花鹿阿姨家,看见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科幻童话》。小白兔说:“这本书一定很好看。”小黑兔马上说:“梅花鹿阿姨,这书能借给我们看看吗?”梅花鹿阿姨笑着说:“当然可以。不过,你得先猜猜这本书有多少页。”小黑兔说:“总有四五百页吧?”梅花鹿阿姨点点头说:“如果每天读30页,第17天读完;如果每天读25页,第19天读完。我读这本书时,巧得很,所用的天数跟平均每天读的页数正好相等。你们能说出这本书准确的页数吗?”小白兔眨了眨眼说:“每天读30页,第17天读完,第17天读的不一定就是30页,可见这本书至兄少是30×16+…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读《活着》 ,是四年前 ,我擦干泪水感慨道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四年后 ,重读《活着》 ,压抑而恣肆的泪水对我说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活着》感动了读者 ,是因为首先感动了作者。如余华所说 :“我是哭着将这部小说写完的 ,后来出版社送来校样 ,我也是哭着读完。后来有很多次当众朗读 ,读一遍要哭一遍。福贵越来越成为我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好朋友。”他自己也说《活着》“让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活着》同样感动了世界。它赢得了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奖 ,而由张艺谋据此改编的电影也获得了国际大…  相似文献   

18.
九、不可随意打开这本书的最后一页 诸葛不亮师傅说到这个“她”时,那种害怕、紧张、不安的神情,让我感到很诧异。我忍不住问道:“师傅,你说的这个她到底是什么人?” “她,就是老与我作对,千方百计欺负折磨我的那个人!”师傅生气地说着。  相似文献   

19.
她看着远处,喃喃地说:“只要你好好地活着,我的生活就有意义。只要我活着,你就不是孤儿。”[编按]  相似文献   

20.
刘敬 《教育文汇》2009,(3):38-38
《我从垄上走过》是我在2008年读的第一本书。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乡村教师。她叫苏潘云,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执著,“总是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向着未知,向上支撑起生命和灵魂”。她不负青春,终以自己对读书与写作的虔诚坚守,叩开了省作协的大门,3年来,连出了3本作品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