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主要以语义指向为标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及物动词受事宾语与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V+O+V+C+了”式和“V+C+了+O”式作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C→S)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C→V)时,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C→O)时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句中其他成分时,“V+O+V+C+了”式和“V+C+了+O”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3.
协同副词语义指向及歧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有前指单项、前指多项、后指单项、后指多项、双指多项五种情况。因为语义存在多指的可能,含有协同副词的句子有时会产生歧义,它主要表现在三种格式中:N1(受事)+N2(施事)+协同副词+VP2N1(施事)+介词+N2(施事/受事)+协同副词+V+N3(受事);N1+使令动词+N2+协同副词+VP。  相似文献   

4.
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是讨论认知上的有界在被动结构中的句法表现形式。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对其组成成分述语和宾语有语义选择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中的宾语是有界的,同时它还应具有下列语义之一:施事、受事、处所、材料、工具,而充任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述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应具有[+及物][±促变/移]的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有界受事宾语充任被动有界结构中光杆动词的宾语要受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有(无)+VP"结构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无)+VP”结构是动宾结构,宾语“VP”部分已经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自指的VP表示事物化了的动作,尾为,性质状态等,转指的VP转指与谓词性成分所蕴含的对象有关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捉”在南通话中主要用作动词,词义丰富,常带表受事、结果、原因、方式的宾语;同时,在“捉+O1+V+02”或“提+O+V”结构中,当“捉”的动词性特征减弱、语义虚化时,可以介引后面动词的借助工具、支配对象、施事主体、方位处所等,用作表工具义、处置义、致使义、处所义的介词。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不但是宾语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主语也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本文遵循吕先生的这一思想,对当事宾语和当事主语的语义内容,句法表现,以及与其相关的动词类别,作一粗略的探讨,并按照吕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的意见,将“宾语”改称为“补语”.  相似文献   

9.
“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补语的语义指向有“指向V1的主事”(包括指向施事、系事、准施事),“指向V1主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施事的一部分、系事的一部分),“指向VI的客事”(包括指向受事、成事、使事、准受事)、“指向V1客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受事的一部分、使事的一部分),“指向V1”、“指向第三者”、“指向处所和工具”等几种类型。补语有双重的语义指向和两个指向对象语义重合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日汉中都存在NV复合名词,它们的语义可以是自指也可以是转指。转指的对象主要是施事、受事和工具。本文将通过调查,对日汉NV复合名词的类型以及语义进行归纳整理,并对转指施事、受事和工具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外围格是工具等语义成分,它常常作为附加语引进句法结构,也可以作为论元引进句法结构,后一种用法常常被忽视.外围格可以由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引进,它在句法行为上不同于附加语,前者可以阻止动词后的宾语的话题化,而后者不能.两种不同的身份也可以解释说话者的语感差异,作论元时为工具受事,可以被"的"字结构转指;作附加语时为纯粹工具,不能被"的"字结构转指.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两个相似的动宾结构,即英语的“动词+复合宾语”和汉语的“兼语式”。在句子中,它们的句法结构为:“动词的施事/A+动词/B+受事/C+受事的述说部分/D”。其词语结构形式为:“体词_1+谓词_1+体词_2+谓词_2①”。在英语里,C+D 叫做复合宾语(complex object),C 叫做宾语,D 叫做宾语补足语(object complement)。汉语里,则把 B+C+D 叫做兼语式,其中 B 叫做谓语(动词),C 叫做兼语,D 叫做兼语的述说部分。英语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重叠式形容词有多种不同的构成方式,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可能不同。有的指向动词中心语,有的指向施事主语,有的指向受事宾语,有的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每一种形容词的重叠式的语义指向主语还是宾语,取决于形容词状语所描写的情状是哪一个成分所具有的。是主语所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主语;是宾语所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宾语;主语、宾语同时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主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章振邦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和薄冰的《高级英语语法》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英语的被动式。在主动句中,句子的原语义关系为主语(施事)将里传给宾语(受事),然而在被动中由于动词词形的变化使里的方向发生了转移,原动词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潘优燕 《现代语文》2009,(11):58-60
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动词述宾结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喝”的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拟采用情景语义理论,探讨“喝”表示概念意义时述宾结构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研究发现,受事、时间、资金、来源、工具、数字和施事等情景参与者都可以被直接映射到“喝”的宾语论元位置;其情景参与者显现出一定的层级特征。“喝”的“语义-句法”映射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受到相关语义和句法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选取动词“打+N”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词“打”的释义,对符合“打+N”语料进行筛选,归纳分类,并以所选语料为基础,对其进行语义分类和义征分析,考察动词“打”与“N”的搭配情况。本文总结了“打+N”这类结构中“打”所具有的目的性语义特征,及“N”所体现出来的语义范畴,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原因、结果、目的、方式、关涉、材料等,组成了以动词“打”为中心、以“N”为发散点的语义网络,从而构建了动词“打+N”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18.
A式“处所+V+施事”←→B式“施事+V+处所”是供用——益得类可逆句中的一个语义小类.其中,句中施事格[+受动性]语义特征的增强,使它可以合法身份出现于宾位;但它生命度的高低也同时会对它宾位的合法身份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进入这类可逆句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并且所表动作往往是由人发出的;同时,这些动词进入可逆格式的自由度也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慈利话三价动词主要包括索取动词、给予动词和致使动词这三类。在句式配位过程中,索取动词和给予动词能构成“施事+动词+当事+受事”“施事+介词+当事+动词+受事”等配价格式;致使动词能构成“致事+动词+使事+补事”或“使事+介词+致事+动词+补事”的配价格式。慈利话中,给予动词和致使动词的受事、使事经过话题化后移位置于句首,成为句法平面上的主语。慈利话中,动词也存在“同形异价”现象,这是因为动词具有不同的义项,每一种义项所关联的名词性成分数量不一样,价位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戴耀晶在论《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的第三部分,对动作类二价动词中的成分移位提出两条移位规则:“规则一:受事成分‘N2’可以置于动词后面,也可以移位到动词后面。规则二:施事成分‘N1’只能置于动词前面,不能移位到动词后面。”“并指出,二价动词前面的成分有多种配价可能,而动词后面的成分只有一种可能的配价”。我们认为其中有同语言事实不尽相符之处。施事成分移至动词之后,至少在两种句法结构中是可实现的;(1)带有完成义的含数量结构句型;(2)带有供用义含数量结构句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